您的位置:首页
在职硕士新闻
正文
字体:

领航老师对新大纲的诠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05年10月17日

内容导读: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考研大纲2004年修订情况

2004年《考试大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进行了较大修改,主要体现在:
1. 增加了本学科的考查比例,由2003年的约18分增加到今年的约20分。
2. 学科的结构体系进行了彻底调整,打乱了以前的体系,并增加了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由原来的8章调整为7章。调整后增加、删除和调整了很多知识点,有些知识点进行了文字上的修改,使得这一学科的复习难度加大。
3. 具体修订情况如下:
第一章 这一章2003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现和理论基础"改为"导论",文体内容基本没变。增加了"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内容,并删除和调整了部分知识点。
第二章 这一章由2003年的"商品和货币"改为"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主体还是原有内容。增加了"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这两小节的内容。另外还增加了"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和"市场机制"等知识点,对部分知识点进行了调整和删减。
第三章 这一章变动最大,是由2003年大纲的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八章这四章的主要内容合并而成。2004年大纲将这一章的题目定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与2003年大纲知识点相比增加了"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等知识点。
第四章 这一章的主体内容是2003年大纲的第四章,2004年又将2003年大纲中第八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的一些知识点合并到了这里,从知识点上来说都不是新的内容。
第五章、第六章。这两章是将2003大纲"邓小平理论概论"的第五章和第六章进行适当修改、压缩后调整过来的,这里有些知识点与会2004年大纲中"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七章的知识点是交叉重叠的。
第七章 这一章是今年大纲单列的一章,这一章中"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一节的内容是新增加的。

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考查的知识范围

(一)导论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
(二)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1.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2.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
3.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纸币和信用货币。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市场机制。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性。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正确认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
(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剩余价值率。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股份资本和股息。土地所有权和地租。土地价格。
2.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垄断利润。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四)资本的运行
1.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
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资本周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分析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条件及其意义。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2.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
资本主义国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
3.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
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和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合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协调。
(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和实现目标。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的剩余产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和建立的客观依据。公有制经济的涵义和多种实现形式。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3.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有机结合。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企业是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主体。企业性质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完善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制度。整顿、规范市场秩序。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健全宏观调控手段和政策。深化财政、税收、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七)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1.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物质条件和现实基础。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和发展。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