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在职硕士新闻
正文
字体:

领航老师对新大纲的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05年10月17日

内容导读: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大纲2004年修订情况

  本学科在去年修订的基础上,2004年大纲作了进一步调整、增加或删除了部分知识点。新增考点12个:
 1.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3.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主要环节。
 4.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5.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
 6.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7.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
 8.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9.顺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做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10.文化与文明。
 11.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12.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最具有决定性因素。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查的知识范围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现及其伟大意义。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2.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主要环节。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及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
 3.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能动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三)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1.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现象和本质。必然性和偶然性。
 2.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中国传统哲学中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四)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
 2.认识的发展过程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3.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是具体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及其意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
 4.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是理论思维的工具。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研究。
(五)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1.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2.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生产力的物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顺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做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3.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政治结构是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国家政权在政治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4.社会的观念结构
  社会观念结构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文化的本质和功能。努力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人和社会全面发展。文化与文明。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六)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1.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
 2.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技发展与"全球问题"。

 3.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历史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七)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1.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形态及其演化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阶段。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3.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的自由及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