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单项选择题
4、批驳不可知论最有力的武器是 (D)
A 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武器 B 人类思维方式的深化
C 逻辑工具和方法的进步 D 人类实践的发展
10、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B)
A 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B 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C 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D 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12、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B)
A 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 主要来源于后来的实践
C 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 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25、恩格斯指出:“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在认识论上说明(D)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的发展速度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8、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C)
A 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 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
C 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D 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二、 不定项选择题
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主体是(BCD)
A 人的主观意识 B 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 一定的社会集团和社会 D 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
E 一般的人
10、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ABD)
A 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 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 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E 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16、下列思想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唯物主义知行观的是(CE)
A “生而知之” B “不行而知” C “先行后知” D “不虑而知”
E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0、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一思想方法表明(DE)
A 书本知识对实际工作是不重要的 B 上级指示和决议可执行也可不执行
C 要事事经过实践 D 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E 要将上级指示和决议尽可能地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22、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ACD)
A 知行不可分割 B 知行合一 C 知行相互促进
D 行先知后 E 行难知易
三、辨析题
1、“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肯定了真理的辨证法。
【答案要点】
(1)“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真理观。它既否定了真理观上的唯物论,认为真理是主观的,没有客观性;又否定了真理观上的辩证法,认为真理只是相对的,没有绝对性。
(2)所谓真理的辩证法是指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有两层意义: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其二,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的相对性指真理的条件性,表现为:其一,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其二,从认识的角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因此,真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四、分析题
1、下列是一组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问题的材料
材料1
笛卡尔:关于观念,“我觉得有一些是我天赋的,有一些是从外面来的,有一些是我自己制造出来的。”在无数场合中,“我都发现外部感官的判断有错误”,“内部感官也是这样的”。他认为知识的可靠来源是理性,包括理性直观和演绎推理;“所有其他途径都应该看作错误的和有危险的而加以拒绝。”只有清楚明了的“天赋观念”以及以它为基础的演绎推理的知识才是可靠的。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斯宾诺莎认为,知识有三种:意见,由传闻和泛泛经验而来;理性知识,由共同概念推理而来;直观知识,由理性直接认识事物本质得来。他说:“第一种知识是错误的原因,第二和第三种知识必须是真知识”,“真理观必定符合它的对象”。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斯宾诺莎《伦理学》
材料2
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本来如同一张白纸或一块白板,任何观念都来自经验。“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源于经验的”。他认为,理智通过综合、比较、抽象而形成的复杂观念不反映事物的“实在本质”,只是“名义本质”和“一些标记”。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感觉不仅构造知识,而且也构成物体。感官固然有错误,但“我们如果要努力以理性来改正这些,则我们会不知不觉陷入离奇的悖论、难关和矛盾中”。他认为人心有抽象作用是一切知识部门造成无数困难和错误的主观原因。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材料3
毛泽东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
——摘自毛泽东《实践论》
请回答:
(1)材料1中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哲学观点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点?
(2)材料2中洛克和贝克莱的哲学观点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点?
(3)材料3中毛泽东是怎样评价了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
【答案要点】
(1)材料1中的两位哲学家都属于唯理论。笛卡尔是唯心主义唯理论,斯宾诺莎是唯物主义唯理论。
(2)材料2中两位哲学家都属于经验论。洛克是唯物主义经验论,贝克莱是唯心主义经验论。
(3)材料3中毛泽东对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他全面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指出了“唯理论”就重视理性认识、“经验论”就重视感性认识而言,“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即它们都片面强调理性认识或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分别否认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的重要性,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2江泽民在“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请依据江泽民的论述,试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有关原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答案要点】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人的认识来自实践,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通过实践与认识的矛盾运动,达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①相对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成分、颗粒。②绝对真理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真理永远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相对向绝对转化的过程。③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从两个不同的极端割裂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3)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真理也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因此,我们的正确态度就是“坚持”和“发展”的统一:一方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批判“过时论”,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4)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挥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