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2、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C)
A 机械、物理、化学、生命、社会 B 液体、固体、气体、等离子体
C 时间和空间 D 实践和社会
6、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包含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这是因为实践具有(B)
A 实体性 B 直接现实性 C 目的性 D 能动性
8、人类世界与自在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是(C)
A 自我意识的出现 B 社会对自然的诞生
C 人类的实践活动 D 自然对于人的生成
9、人的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是(C)
A 人工语言的形成 B 世界的物质本原
C 社会性的劳动活动 D 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1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D)
A 多样性的统一 B 意识与物质的统一
C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D 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2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B)
A 客观性 B 能动性 C 对象性 D 任意性
二、不定项选择题
1、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ABE)
A 意识根源于物质 B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 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 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E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这是因为(ABE)
A 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B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C 实践作为真理标准具有确定性 D 实践作为真理标准具有不确定性
E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5、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的本质的区别在于(BCDE)
A 运算速度 B 有无社会性 C 运动形式 D 有无创造性 E有无主体性
10、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BDE)
A 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 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 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 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15、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理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BCE)
A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 静止就是运动,不存在静止
E 静止和运动是相互包含的
20、IBM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一事实表明(BD)
A 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
B 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
C 人脑的运动与电脑一样,归根到底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
D 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电脑战胜人脑,实质上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
E 电脑和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
三、辨析题
4、“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答案要点】
(1)这是列宁关于意识能动性的科学论断。意识不仅依赖于物质,而且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具有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2)人的意识的能动性并不只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目的、方案等观念的东西,而更主要的还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客观现实,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
(3)列宁所说的“创造客观世界”,就是指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客观世界,把精神的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使主观的东西变成客观的东西,即意识可以通过实践强化客观过程的变化,改变物质存在的具体形态,并把对人没有直接意义的东西改造成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从而不断地创造出一个为人类所需要的“客观世界”。
5、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
【答案要点】
这是一种片面夸大电脑作用的机械论观点。机器思维即人工智能或电脑,可以代替人的某些脑力劳动,在某些特定方面甚至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它同人类思维有着本质区别。人工智能是人工制造的机械物理电子装置;它没有自己的“思维”,只是对人脑功能的部分的近似的模拟;它的“思维”过程是机械式的,是由人事先设计、制造的,没有创造性;它只是执行指令而不顾社会后果。人类思维则以人脑为物质承担者,它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是人类自身特有的精神活动;它具有能动的创造性、随机灵活性;它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
四、分析题
4、分析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案要点】
(1)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指发挥人的意识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就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只有尊重规律,才能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反,如果违背规律,必然在实践中受到惩罚。②要认识和利用规律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3)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一方面,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按照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办事,反对唯意志论、“精神万能论”;另一方面,又要有革命热情,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反对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宿命论。掌握这一原理对于贯彻党的“三个代表”思想,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对于克服“左”或“右”的错误倾向,都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分析下述材料:
材料1
17世纪和18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伽桑狄说:“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爱尔维修说:“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
——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材料2
19世纪末20世纪初,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懂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以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失了”,就是“物质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觉,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
——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
材料3
列宁指出:“‘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以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因为物质的惟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摘自《列宁选集》 ,第2卷
请回答:
(1)材料1所表明的哲学观点及其局限性。
(2)材料2中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现同哲学的关系。
(3)结合材料3列宁阐述的思想,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 。
【答案要点】
(1)材料1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它把具体的物质结构和具体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看成是物质的共性,没有把握住物质的惟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经受不住唯心主义的攻击。
(2)材料2表明,自然科学家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以致陷入唯心主义,迷失方向。唯心主义则往往利用某些新的科学发现攻击唯物主义。
(3)材料3中,列宁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批判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和攻击,阐明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哲学的物质范畴指一切物质结构和具体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具有绝对性。自然科学揭示的物质结构是个性,具有相对性,它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