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SAT / AP / 高复新闻
正文
字体:

高招选拔看分还是看人?名校校长直指高考弊端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06年4月12日

内容导读: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通过“面试”选拔的近600名预录取的大学生即将向社会公布。而其将“一个馒头的血案、医生医德”等问题列入面试试题,以及打破“一考定终身”制度的尝试一石激起千层浪。

  当高考分数第一次与高校录取脱节,人们或期待,或质疑。这一行动能否破冰,为我国的高考招生带来重大改革,引来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讨论。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知名大学校长对高考改革谈了自己的看法,而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则分别就当前的高考制度改革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建议。

  校长说弊端

  见分不见人难选良才

  “良好的生源是办学成功的一半”,上海交通大学分管教学、招生的副校长印杰打了个比方,“如果将大学比喻成一个工厂,招生就像工厂选购材料一样,没有良好的原材料,怎能指望工厂生产出好的产品?工厂要有特色,才能打造品牌。同样道理,国家帮学校‘采购’完成‘选材’过程,这是不科学的。”

  现行高考的“唯分数论”让学生变成了“答题机器”,失去了创新能力,高分不能保证高能。

  应试教育难保学生素质

  目前,素质教育迟滞不前、应试教育势头却依然强劲,不少人认为,高考一天不改,素质教育就一天难以前行,甚至有言论表示“落实素质教育,必须取消高考”。

  “高考指挥棒影响素质教育的发展,但高考本身并不是阻碍素质教育发展的症结所在,分数至上的选拔录取手段才是阻碍其发展的根本”,浙江大学副校长姒健敏说。

  高校选拔一刀切不公平

  南京大学副校长张大良表示,公平不能以“抹杀学生的创造力”为代价国内一流高校完全可以探索走“自主招生”这条路,且形式可以多样。

  印杰认为,因受地域招生数量和实施“面试”招生的学校数量的限制,“面试”选拔暂时很难在全国推广。姒健敏则认为,高校“分类选拔”是必然趋势,不同类别的高校,应在选拔方式上适当区别对待。

  复旦面试生,选取300多来了3000多

  专家指出路

  按人口比例招生可取

  为促进教育公平,中国政法大学对2006年的招生制度实行重大改革,本科分省招生计划首次按人口比例划分。对此,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法治与人权研究中心主任许章润认为,政法大学的改革是可取的,教育作为培养人才、传承文明、探索繁荣的必经之路,应该面向全体公民。

  这样可以真正实现公民受教育权的平等。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