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高校视野中的复旦交大选拔方式改革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06年4月12日
内容导读:
一个被老师称作“最不喜欢做题目”的学生,顺利通过了复旦大学自主招生选拔录取。华东师大二附中的张舟逸昨天告诉记者,如今她一方面继续进行着高三学习,一方面也准备参与社会学方面的课题,为进入大学做好准备。她说她并不是成绩最拔尖的学生,是平日里广泛的阅读和实践给了她走进复旦大门的机会。
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的自主选拔录取结果已经公布,598名高三学生成为幸运儿,这次被称为“破冰之旅”的自主招生也留给考生、高校和中学更多思考。
考生:面对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
“我喜欢和教授面对面的感觉。”对于75分钟的面试,张舟逸至今难忘。教授抛给她一个问题:“如果报道一起矿难,你应该去采访谁,怎样解决可能遇到的障碍?”平时喜欢读报的小张对此应对自如:“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幸存者、遇难者家属。
跟以往高校实施的保送生、冬令营优秀生选拔等不同的是,此次改革的突破在于“面试决定录取结果”。“你有自己的偶像吗?”“对于丁俊晖的成才模式你觉得好吗?”“你怎样理解无师自通?”“谈谈你对中美关系的看法”……这些绝对不会出现在高考试卷上的题目,现身自主招生的面试中,对习惯了用笔答题的高三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考验。七宝中学的韩超说,“考官们的问题涉及各个方面,宏观的比较多,专业性的很少,任何题目都不是靠死记硬背得来的。”
上海交大特别设计了一个“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环节,从事先拟定的21道题目中抽取一道,让分在一组的5名考生展开讨论,“这不涉及具体知识,也没有标准答案,但考生的发言将显示其理解、逻辑、表达、创新等多方面能力。”上海交大副校长印杰介绍说。
高校: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生
“在原来的高考招生中,在拿到录取通知书之前,学生跟高校并不会发生直接的接触,高校在学生入校报到前,也不清楚自己将要培养的学生具有什么特点,双方只是通过一个高考分数联系起来。”复旦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郑方贤认为,进行这样的自主选拔招生,就是为了能够实现高校和考生之间的直接沟通,双向选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学校选择符合自己培养理念的学生。
高校在招生上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为了选拔适合自己的学生,复旦和上海交大专门制定了各自的招生方案。“对于面试的具体内容,学校并没有做进一步的规定,而是给专家们以发挥的空间。专家们是根据自己对复旦育人理念的理解,选择符合复旦要求、适合在复旦培养的学生。”郑方贤这样介绍,“复旦希望学生不仅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有学习能力;希望他们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希望他们有沟通、交往和组织才能;希望他们有社会责任感,勇于奉献等等”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