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SAT / AP / 高复新闻
正文
字体:

2006年高考满分作文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08年6月26日

内容导读:

2006天津高考作文选

天津作文题目:以《愿景》为题

新华字典里有一个新词叫做“愿景”,请以《愿景》为题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愿景——我虔诚的祈望
“一生爱好是天然”,过自由、快乐、高质量的生活是每个人本能的追求。

我也不例外。

   很想过理想中无忧无虑、充实温馨的校园生活。上小学时我就设想,上课是活泼而又惬意的,课余是丰富多彩的;而现实却给了我当头棒喝,我只好无奈地重复着机械的动作,无休止的重复性作业霸占了我的大部时间,我不快乐。上初中后我又设想,学习那么多科目,在知识的天河里游泳该有多爽;然而我又失望了,分数、排队、竞争,我感到的只是不能恢复的疲劳。高中时我做好了百分之二百的吃苦受累的打算,但现实居然比我想象的还要糟糕、恶劣N多倍。

   父母、亲友、老师,所有的解释归结为一句话:为了生存。现在我懂了,我们上学、接受教育都是为了明天更好地活着。上小学时拼命是为了上更好的中学,上中学拼命是为了上更好的大学,上了大学还得拼命,找到了工作后得加了倍的拼命,直到把命拼得油干灯枯,活力耗尽,那时可能才真的到了“愿景”,享受极乐世界的一切舒适。可悲么?几乎所有人都这么过,学校成了生存的职业培训班,学生享受不到“沐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诗意,享受不到老师“如坐春风”般的熏陶及浸润,享受不到在阳光雨露中绽放花开的幸福;同样,我的老师们也体会不到教育的快乐,他们更多的是疲于奔命。我很理解老师为何常常发脾气,我更理解浙江的那位优秀教师为何从18层楼顶“飘然而下”。可怕的生存,可憎的压力。

学校成了折磨学生、煎熬老师的刑场。

谁之过欤?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如今真的成了“愿景”。看《义务教育法》,看人才培养规划,真的很理想;国家对基础教育有很理想的蓝图,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对基础教育的理解也很透彻到位。但为什么我所经历的却是“如此惨淡的人生”。很多人把责任归结到社会,归结到世俗意识的顽固,说是“社会”和“世俗意识”让基础教育扭曲变形成了生存培训与竞争的战场。看似有理,实则狡辩。为什么就不能追究一下政府及及相关部门“不作为”的责任?

   我很欣喜地看到,教育部已经开始反思基础教育“投入不足”及基础教育“扭曲变形”的问题。我想,如果真的能自上而下把教育当作教育来搞,把学校当作学校来“做”,不远的将来,我“愿景”中的校园也许会成为现实吧。

诚如此,我愿穿过“时空隧道”,从小学开始,重写我的求学史。

愿 景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

——题记

   黛玉,你知道吗?每当我闭上眼睛,脑海中就会浮现这个场面,就会想到你的香消玉殆(殒)。于是,我的心中充满阴霾,我失去了所有愿景。

   残阳如血,秋风萧瑟。桃花帘内,你空对的是菱花镜中的瘦影,空对的是昏暗的照壁,空对的是画着秋景的屏风,空对的是余晖下的雕栏玉砌。那么,此时的你,是否也在思考着什么,你是否也有自己的愿景?

   我想是的。可是,你的愿景仿佛眼前的落花,在风中翩跹,跳着最美的舞。可它们终究是要落的啊!"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呵着《葬花辞》,你用锦囊收集落英,让它们"质本洁来还洁去",你用一掊净土埋葬落花的同时,也将你美好的愿景一同埋葬在苍穹尽头的香丘里。

   那么,你是有愿景的,只是它们已经死了,对吗?你无法阻止它们的死去甚至是你的死去。你是一株空谷幽兰,你不属于那个姑苏的小巷,你也不属于金陵监盐御史的那个幽深的宅院,你更不属于那个风凄露冷的潇湘馆,你只属于那个完美世界,三生石畔。世俗的土壤,肮脏的河水,你会水土不服的!那么,你及你的愿景的萎蔫,凋零,又何尝不是一种必然呢?

   你的泪水从你的脸颊落下,落到火红的薛涛笺上,化做你无尽的诗情。你的诗中流淌着你对爱情、生命以及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流淌着你带着淡淡哀愁的愿景。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你拥有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愿景!我不能没有愿景,那样恰恰是对你的曲解!如果我们是好朋友,你也一定不允许我这样做的,对吗?

   对!我要让奋斗的泪水浸透我的芽儿,让牺牲的血雨洒满我的身躯,追求一切美好事物,实现我的你的未竟的愿景,化做历史长河中永恒的一瓣馨香!即使有一天,我已化做一团春泥,可我已实现了我的愿景,我曾经散发的馥郁馨香将布满世界的每个角落!

   我又一次闭上了眼。我看到了你弱柳扶风的身影,你的风鬟雾鬓。这次,你笑了。笑靥如花。

[点评]

   今年天津卷要求以“愿景”为题写作,这位考生做得非常到位。他选择抒情散文来写,紧紧扣住“愿景”行文,抒写了“我”对林黛玉的愿景的理解和感悟,倾吐了自己所追求的愿景——“对爱情、生命以及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本文的构思很有特色,从探寻林黛玉的愿景到明白她“拥有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愿景”,从“我失去了所有愿景”到“追求一切美好事物”,把“我”追求愿景的心路历程表达得委婉曲折。整篇文章十分注意承转照应,文笔也比较优美,同时表现出一定的文学素养。用唐朝崔护的七绝做题记,既增加了文章的韵味,又有某种预示作用,可谓别出心裁。可以评为一类卷。(乙平)

 愿 景
夜阑人静,独坐桌前,我把台灯的亮度调至最小。放一曲柔柔音乐,品一杯淡淡清茶,通过那氤氲的热气,我仿佛再一次看到了自己人生的远景:盼望成熟,渴望平淡。

   高中时来到城市负笈求学,宿舍中的同志来自五湖四海。自己每每做到无伤一人,全体成员和睦相处,可总苦于无法实现。志趣相投者,即使相隔万里也会有无言的默契;道不相谋的,即使一壁之隔也是形同陌路。父亲告诉我,:"生活不总是绚丽多彩的,平平淡淡才是生活的真。你还嫩啊,儿子!"

   为了自己尽快成熟,我观察起周围的环境:太阳日复一日地朝升夕落,月亮周而复始地圆缺交替,一样的山高水长日月交辉,一样的草长莺飞柳绿花红……且不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单是那喜马拉雅山在一天看似若有若无的生长,便汇集成如此的高度,伟大的力量归于平淡,便汇集出生命的真谛。

   曾经为自己年龄的增长而跨入成年而欢呼雀跃,也曾经为自己取得的一点进步而沾沾自喜,还常在人生的小土坡上放眼傲视未来……可当一次又一次的拼搏被时间更迭成遗憾与过去,当满载信心与梦想的帆船在人生的大海上触礁而搁浅,我总会黯然神伤,唏嘘不已。可是生命仍在继续,人生又回到另一个起跑线上,痛苦与无助终会烟消云散。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受住,化为温柔的何须;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放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

   于是我在人生的愿景中,成熟不再意味着身份证中年岁的增加,淡泊也不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行路时让人一步,见别人困难时伸手扶助一下,竞争激烈时不忘为友人送去关心与祝福…… 成熟便是如此简单,而这样持之以恒,淡泊的是对名利的渴求,获得的是人世间的真爱!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得失俱忘,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看天上云卷云舒。生命如许,便可做到成熟之极,淡泊之至,而人生的本真便也蕴藉于此了吧!

愿我人生的小小愿景常存于心。

[点评]

   成熟不可避免地要付出代价,得到就会有舍弃,作者的愿景却是在收获沉沉甸甸的果实的同时,仍葆有天真烂漫的花朵,在洞悉人情世故的同时,仍不失赤子之心。这种愿景恐怕难以达成,但它可以让我们理智地审视我们生命的历程,可以警示我们应该用最小的代价、最小的舍弃,换取我们的个人的成熟和成就。文中所渴望的“平淡”,不是平庸,甚至也不是平凡。而是成功而不张扬的境界、积极参与社会竞争而又能与环境和谐相处平和姿态。

   由平淡的环境入手,作者追想了自己并不波澜起伏的求学生涯和幻想圆满的不成熟心理历程,写出了自己在追求成熟的过程中的所历所感,写出了大诗人苏东坡对自己人生成长的影响,最后水到渠成,终于坦陈什么是人生愿景中的成熟——平淡。抒写心灵的成熟,可谓体验深刻独到。在众多平庸的作文中,本文在立意上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