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MBA教育应警惕市场化的不良倾向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09年10月13日
内容导读:
李从东:钱院长的这个说法对全世界的商学院都适用,我们确实存在这些问题。目前我关注的是,由于国内绝大多数商学院都在大学的套子里,因此行政主导的痕迹重。我们当然不是赞同无政府主义,但商学院在教育学生市场化的同时,自己却不能市场化,这本身就是一种讽刺。在商学院面向市场的过程中,我觉得有两个现象值得警惕,一是象牙塔里办商学院;二是请代理或中介代替自己面向市场,最常见的就是请招生代理。
张毕西:我也同意这种总结。MB教育主要有四个误区:一是定位过高,过分强调培养企业总经理、高层管理者,而众多在中低层从事管理实践的人反而被忽略;二是对MBA的专业核心——“管理”的淡化;三是过分强调照搬国外的那套,在培养目标、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各个方面全盘西化,导致MBA教育一定程度上脱离我国实际;四是缺乏足够的具有丰富管理实践经验的师资,而这正是办好MBA教育的关键条件。
李焕荣:中国MBA教育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和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学院相比,中国多数商学院尚不能完全摆脱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的影响,案例教学比重偏小,适用的教学案例资源不足。第二,缺乏在企业从事高层管理多年又回到教学岗位的教师。
培养“80后”更要重实践
主持人:近来很多业内人士指出,我国的MBA教育有年轻化趋势,并且有人针对这种年轻化趋势提出了“培养Y时代的模式”,也就是如何培养“80后”的职业经理人,对此您如何看?孙建军:从我们学员的情况看,平均年龄30岁,平均工龄7年,很正常。现在MBA招生的规模扩大了,能读MBA的人越来越多了,1999年扩招之后的大学生也都到了符合报读条件的时候,所以有更多的“80后”不足为奇。不过如果未来MBA学员的工龄普遍缩短,那有可能会削弱MBA学员年龄层次多样化的特点,不利于集体学习时的经验分享和思维对撞。到时可能需要更多的实践项目、更弹性的学制来弥补他们实践经验的缺乏。
王帆:针对MBA学生的年轻化趋势,中大管院对教学模式进行了调整,采用团队教学,同时参照国际上商学院的认证标准来规划培养的各个环节。针对学生普遍比较年轻,管理工作经验不足,我们也特别增加实战训练。另外,中国MBA与国际接轨也是一个大趋势,许多商学院都在进行商学院或MBA项目的国际认证。
商学院也应有层级分类
主持人:最后想请各位总结一下,中国现在需要什么样的商学院?
李从东:中国现在需要不图虚荣奢华、求真务实的商学院。为了培养人才,商学院收取一定的费用无可厚非,但办商学院毕竟是做教育,不是做企业,因此不能以赚钱为主要目的。此外,我们也希望教育行政部门、大学和商学院自身,能够遵从商学院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发展商学院。
朱桂龙:如同中国大学的层级分类一般,中国商学院的发展也应该有层级分类,不同层级的商学院,其使命和目标是不同的,都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批具有管理学科博士授权教育和MBA教育项目的商学院,他们作为中国主流商学院或研究型商学院,应该担当管理学研究和培养一流管理人才的使命。
张毕西:中国教育需求多元化结构将推动商学院朝多层次、多样化方向发展,既要有朝理论研究型方向发展、赶超世界一流水平发展的商学院;也要有与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紧密结合、走本土化管理实践道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管理人才方向发展的商学院。
李焕荣:随着这几年的快速发展,MBA教育的当务之急恐怕是理性的回归——回归到“管理”。我们需要回到事物最根本的层面,反思MBA教育的本质。我们真正需要学习的是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而不只是形式。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