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二级条件作用: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称为二级条件作用。1、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于1896年开始从事动物学习实验,其中以(猫的“迷笼实验”最为经典)。
23、效果律: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或减弱受反应之后效果的支配。若反应之后得到了满足或受到奖赏,则该反应与情境之间的联结便加强;若反应之后得到了烦恼或受到惩罚,则该反应与情境之间的联结便减弱。
24、练习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或减弱受练习因素的影响,经过练习的联结则会加强,此即应用律;未经练习的联结则会减弱甚至消失,此为失用律。
25、对教学实践影响最大的是(斯金纳)的(*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26、斯金纳在迷笼的基础上创建了(“斯金纳箱”)。
27、积极强化:当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以后,随即呈现愉快刺激(阳性强化物),从而使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种*作即为积极强化,也称阳性强化或正强化。
28、消极强化:当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以后,随即排除或避免了某种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阴性强化物),从而使此类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种*作即为消极强化。
29、无强化:当有机体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以后,不对其施与任何强化,从而使该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降低,这种*作即为无强化。
30、惩罚:当有机体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以后,随即呈现一个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以期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为惩罚。
31、程序教学:以课本或教学机器的形式向学生呈现程序的教材,以使学生按规定的程序自学教材内容。
32、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
33、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了学习的(认知—同化说)。
34、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35、非人为的联系:指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观念的联系不是任意的,而是建立在合乎逻辑的基础上。
36、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改结构不是解剖意义上的结构,而是一种认识的功能结构。最初的图式是由遗传得来的。
37、采集技能:指个体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必要的社会认知技能。也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的能力。
38、下位学习: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摄性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知识,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构成下位关系,又称类属关系。这种学习就是下位学习或类属学习。有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两种。
39、PQ4R法是一种阅读策略,是六个步骤的英文名称缩写。包括预习、提问、阅读、思考、复述和复习六个操作步骤。
40、罗森塔尔效应:也称教师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由罗森塔尔等发现。即如果教师根据对某一个学生的了解而形成一定的期望,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发生符合这一期望的方向变化。
41、实验教育学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他的倡导者是德国教育理论家莫依曼和拉伊,提倡对儿童身心发展与改进教育方法的进行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