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自考新闻
正文
字体: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07年3月2日

内容导读:

  41.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够变成一个事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两汉时期。

  42.“五湖”之说,即匈奴,鲜睥,翔,实则内迁的人群并不止这些,如卢水胡,山胡,焦胡 等。

  43.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玄学,旋风大畅是那个时代的显著特征,玄学是老,庄哲学在魏晋时期的新发展,一般认为始于曹魏的何晏,王粥。

  44.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清淡”,清淡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

  45.汉武帝同西域,中国与中亚的道路打通,佛教也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到东土。

  46.最早传入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四十二章经〉而早期的传教者为西域胡僧。

  47.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阶段,前期以班若学为主,后期以问心为主。

  48.北朝大规模的灭佛有两次,一次是发生于北魏太五帝时期,再一次是北周武帝字文朝时期。

  49.在南朝则表现为义理的冲突,计有沙门是否影响王者致敬之争,黑白论之争,神灭神不灭之争以及夷夏之争等。

  50.最富于观念论色彩的是神灭论的争论,这场争论以范缜〈神灭论〉最著名。

  51.科举制度创始于隋而大兴于唐。

  52.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问世于北宋。

  53.中国科技的发展有几个高潮时期, 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是魏晋南北朝另一个就是唐宋之际,每个时期都是生产开发的高涨期。

  54.《论语》,《孟子》,《中庸》和《大学》四部著作中的义理,得到深入的研究和阐明,最终朱惠为四部书作的注释流行开来。

  55.今天的北方人大多是元朝新融合成的汉族后商,同元朝征服者一起进入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的相互学习,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

  56.在中国方面,大约从元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的人民就开始了“下南洋”的历史,大量的华人来到东南亚开展着经济,建立华人社会。

  57.朱元璋有“片板不许下海”的规定。

  58.在唐宋科举考试一般是把经学作为基本知识来考核的,明朝改用八股文取士,题目就出自朱惠的《四书章句》。

  59.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正全书》,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天工开物》及朱戴育的乐律研究,都获得空前的成就。

  50.通俗化,平民化是明代乃至清代文学艺术的特征,显示出一代文人特有的社会心态。

  61.三先生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痍。

  62.清王朝文化政策体现在两件事情上,一是《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大型文献的编辑。

  63.鄂尔泰等编修《授时通孝》,张履祥《补农书》等农学水利著作,都有相当高的价值。

  64.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的基础,是农耕自然经济,除此之外,还有牧业,林业和渔业等。

  65.在中国的黄河下,下游地区,是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农耕业的萌芽。

  66.在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寿古学者发掘了公元前五六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志和公元前四五千年的屈家岭文化遗志,可见当时已有农业定居生活。

  67.中国早期的农业文化,发生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

  68.宋元两代,传统农具发展到高峰期,元王桢在《农书》中,设《农器图谱》十二卷二十门。

  69.南北方农耕生产的不同格局,南方农业是稻做行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水稻和整修田埂,水渠,使用水车等,桑蚕业也很发达,北方农业是麦栗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麦子,粒子,高粱,玉米,谷子,豆类,以梨耕为主和渠双灌等。

  70.现在第一部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成书于公元前137年的《淮南子》。

  71.至西汉中期,历法定型,二十四节气同时确立下来,成为统一的立法制。

  72.我国南北各地在春分前后,要举行开耕议事,俗称“打春牛”。

  73.县俯的开耕议事由县官主持,乡村的春耕议事由民间组织主持,从春种到秋收,要举行灌溉仪式,以保证农业收成。

  74.秋季新谷登场后,各地要举行秋报仪式,迎神塞社,入税冬后举行东藏仪式,感谢天地的恩赐和祈祷来年丰收。

  75.北朝贾思胰《齐民要术》。

  76.市商贸易的方式,第一种是农商兼营,第二种是行商经营,第三种是坐商经营。

  77.市商的经营之道,市声,牌匾,字号,商幌。

  78.我国的经营习惯,敬财神,经销,广告。

  79.行会的管理方式主要有,宗师崇拜,师徒传承,行业禁忌。

  80.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居住方式,居住建筑格局和仪式。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