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自考新闻
正文
字体:

2007年1月自考大学语文(专)试题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07年7月4日

内容导读:

  三、词语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6.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锱铢必较:

  27.挂在一间房内,朝夕揣摩

  揣摩:

  28.师死而遂倍之

  倍之:

  29.相如奉璧奏秦王。

  奏:

  30.已而果然。

  已而:

  四、简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桥是个固定建筑物,一经造成,便屹立大地,可以千载不移,把它当作地面标志,应当是再准确不过的。《史记·苏秦列传》里有段故事:"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就因为桥下相会,地点是没有错的,桥是不会动的。但是这里所谓不动,是指大动而言,至于小动、微动,它却是和万物一般,是继续不断,分秒不停的。

  (1)这段文字的说明中心是什么?

  (2)文中引用《史记·苏秦列传》的故事说明什么问题?"梁"字是什么意思?

  (3)从说明的对象看,本文属于哪种类型的说明文?

  3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讽刺作者虽然大抵为被讽刺者所憎恨,但他却常常是善意的,他的讽刺,在希望他们改善,并非要捺这一群到水里。然而待到同群中有讽刺作者出现的时候,这一群却已是不可收拾,更非笔墨所能救了,所以这努力大抵是徒劳的,而且还适得其反,实际上不过表现了这一群的缺点以至恶德,而对于敌对的别一群,倒反成为有益。我想从别一群看来,感受是和被讽刺的那一群不同的,他们会觉得"暴露"更多于"讽刺"。如果貌似讽刺的作品,而毫无善意,也毫无热情,只使读者觉得一切世事,一无足取,也一无可为,那就并非讽刺了,这便是所谓"冷嘲"。

  (1)文中所说的"讽刺"出于何种目的?

  (2)从讽刺而言,文中的"这一群"包含了哪两种人?

  (3)根据文中所说,说明"讽刺"、"暴露"、"冷嘲"的含义。

  33.阅读诗篇,回答问题: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这首诗写于什么朝代?姑苏是哪个城市?

  (2)诗中哪一句诗直接表白了旅人的感情?

  (3)分析"夜半钟声"在诗中的作用。

  五、作文(本大题30分)

  34.请以《金钱和精神》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