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为研究者,已经成了教育界的共识,如今,音乐学科的教学研究可以说是越来越受教师们的重视,但音乐教师们进行研究,往往在研究的目的性上比较功利,一旦功利达成,研究也就此止步,只在音乐教育园地里打下一口口没有水的浅井,殊为可惜。虽然,一线音乐教师大多不能像专业研究者一样,以科学规范的方法对教育理论揭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教育规律,为教育科学理论的建设做出贡献,但通过参与或主动研究,教师能解决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从而加快自身专业化成长的步伐。少数优秀的教师,通过学习还能掌握比较规范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学识,并携自身教学实践的优势,从而成为真正的“研究型”、“专家型”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工作能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道路上来。”音乐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我们音乐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职业的要求。那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我们音乐教师做研究到底有哪些优势与劣势呢?
一、音乐教师做研究的劣势与优势
音乐教师做研究的劣势:
1.音乐教师大多更注重自己音乐专业素质的提高,而忽视自身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对于钢琴、声乐,许多在职音乐教师甚至不吝惜数百元一节课,去找专家教授学习,而对于提高自身教师专业素质的学习机会,即便是免费的也不珍惜。
2.由于客观的原因,音乐教师中确实有不少人高考前的文化成绩是不够理想的,学习能力的不足也制约了成为教师之后的前进步伐。
3.音乐教师大多数性格比较活泼,“定性”不足,而做研究、做学问都是要耐得住寂寞,有坐穿“冷板凳”的精神的。
4.在当前的经济社会背景下,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也影响着教师的行为,作为掌握了一技之长、甚至是几技之长的音乐教师来说,面对众多音乐培训的社会需求,面对着“赚钱”的诱惑,我们该怎样选择?一个人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把第二产业搞得红红火火,那么,又何来时间与精力做教育教学研究和改进课堂?
音乐教师做研究的优势:
1.音乐教师因为没有批改作业之累,所以在没有学校比赛和排练任务的情况下,业余空闲时间比较多,那也就意味着自我学习时间有保障了。
2.音乐学科实施的是考核制度,不是考试,没有升学压力,所以在自己的音乐课堂上搞点改革创新什么的,也没有那么多的顾虑。
3.音乐学科是属于艺术、人文性质的课程,有着极其丰富的学科内涵与内容,可以供我们去研究。
4.相对于其他学科,音乐教育教学的研究领域投入研究者比较少,总体水平还是偏低,那么也就意味着它还有着比较大的上升空间,投入研究的音乐教师也就有更多的可能掘到“第一桶金”。
二、音乐教师做研究的定位
要搞清楚我们音乐教师做研究的定位,首先要知道我们做研究的目的指向。音乐教师成为研究者,其直接的效果就在于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而目的指向在于进一步提高我们音乐课堂的质量,使我们的学生能享受到与时俱进的音乐教学实践的润泽。
有以下几个音乐教师做研究的案例:
1.某中学音乐教师,用了几年的时间,写了一本十多万字的《素质教育大视野下的音乐教育》,在这本书中,他谈到了素质教育的原理、含义、发展轨迹、素质教育与音乐教育的关系,总结了音乐教学实践素质教育的新的原则和优势等,对一系列理论问题进行了形而上的阐述。
2.第二位音乐教师,写了一篇《运用“发现式”学习法,提高音乐课堂质量》的文章,文章由美国的“急骤联想”训练课程谈起,并介绍了杜威、布鲁纳对发现式教学的研究成果,再列出了“发现式”学习法特点(优点),最后叙述了自己在音乐课堂实践“发现式”学习法收到的成效。
3.第三位音乐教师,注意观察课堂,平时积累了不少的教学日记,通过反思汇总成案例,并由这些案例来提炼出自己对音乐教学的感悟,进而以此为据来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还撰写成为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论文、案例)。如在一堂《标题音乐鉴赏》的课上,在介绍门德尔松的音乐时,一位学生的手机突然响起了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打破了课堂教学的秩序,而老师通过机智的处理,把这一“意外”事故转化成了教学高潮。由这一教学案例,音乐教师重新反思了自己一贯实施的“实践.示导”教学模式,以及学生“自主学习”中“实践”的内涵,并在之后的课上,与课代表们一起商量起“实践”的教学设想——除了教学专题相对固定,围绕专题的学习活动一律开放,通过开放性的自主学习,完善教学模式中“实践”的涵义,真正实现教学的主体——学生的自我价值。正如这位音乐教师在文章中写到的:
“实践.示导”教学模式在数年前乃至今天都是以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目的的,问题是,怎样的“实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或者说,随着二期课改教学理念对课堂教学的渗透,原来意义上的“实践”是不是应该有它更新、更丰富的时代意义?在这点上,我要感谢那个男生,感谢他课上放送的《婚礼进行曲》,是那一曲手机音乐使我明白“实践”原来是姓“体验”、“合作”、“探究”、“创造”等,而且这些行为的前提是主动的、自发的。——孙丹青:《突然响起的手机音乐》
第一位音乐教师的研究基本是属于基础性研究,也被称为纯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理论,它是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认识各种教育现象,探索教育的本质和规律,阐述教育的根本原理,形成系统的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其研究指向带有普遍性,它可以为现有的学科的知识体系增添新的东西。这位音乐教师的目的在于对素质教育基本原则加以推论和引申,提出适合具体音乐教育实践的指导性的原则和原理。但由于基础性研究对研究者的素质要求较高,研究者要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研究过程中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研究者需要掌握较多的宏观背景资料和国内外相关的研究信息,而这位音乐教师并没有具有以上条件,所以这本脱离了自己音乐教学实践的书,只是对现有理论和观点的堆砌而已,根本谈不上有价值。
第二位音乐的研究基本是属于应用性研究了。应用性研究的目的在于在自然教育情景中检验已有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或解决当下的、实际的问题。它常常着重于为促进教育实践而需要解决的问题。结果很快且直接地与教育决策相关。但请注意,这位音乐教师在这里有一个预设:运用“发现式”学习法,一定能提高音乐课堂质量。也就是赋予了“发现式”学习法(基础性研究)有效判断,这样的研究只是把教师置于专业研究者的“木偶”地位,教师的行动也就失去了研究的真正意义。
第三位音乐教师的研究基本是属于开发性研究了,开发性研究是运用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成果,开辟新的应用途径,转化、移植、发展已有成果的研究,是对已获得的教育科研成果加以推广和普及的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相比,开发性研究是探求理论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方法和途径,是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成果在现实教育实践中的可行性、适用性研究。其实施过程往往就是当前中小学中极力提倡的“行动研究”。这也是教师群体比较适宜采用的研究方法。这位音乐教师在实践“实践.示导”教学模式时,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反思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加深自己对教育教学理论与内涵的认识水平,找到了学生自主学习实施的途径,进而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研究与写作同行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论是主观发展愿望,还是客观评价要求,都是要求我们教师要写教学文章的。要知道,写教学文章其实也是我们音乐教学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为教学与科研严格说是不能分家的,教学工作本身包含着科研的因素,作为我们教师的引领者一般叫“教研员”吧,教研员对我们教师的专业引领职责就包含着教学与研究。哪怕就算从讲究实际的角度说,你评职称要文章吧?你评骨干教师要文章吧?想要得奖,教学评比两三年才有一次,而科研类评比每年都有吧?还有许多理由可以说明,学会写教学文章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必需的,这里就不多说了。就教师职称的实际情况而言,具有中学高级职称的音乐教师教师实在太少了,而能在比较年青时就评上中学高级的更是廖若晨星,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因素是缺乏教学研究成果。
泰戈尔的《飞鸟集》中有这样一句诗:“天空没有留下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有许多音乐教师都会想,我只需要去做好自己手头的工作,就像是泰戈尔笔下的那只飞鸟,仅仅去享受飞翔的感觉,而不去在乎天空的痕迹,何必要写什么文章,留什么教育痕迹呀。其实,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不留任何痕迹的,我们虽然做的是平凡的音乐教育工作,但我们同样能够在自己的天空画下精彩的痕迹——那就是用笔来记下自己的反思。当你能够用反思来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那将是你自己生命中不可多得的财富,也将是别人能够共享的财富。
十年磨一剑,走在研究路上,就要有这样的坚定意志。看我们上海的足球老帅徐根宝,以全部身家在崇明岛上磨剑十年,打造他的“中国曼联梦”,一路走来,他曾经有过巨大的诱惑,一房产商开价八千万要买根宝基地;曾经有过巨大的困难,基地宾馆生意清淡,入不敷出,根宝忙中还想着节约用电,节约用水。诱惑和困难,丝毫没动摇他奋斗的决心,从他的子弟兵夺得十一届全运会足球冠军起,他终于开始收获幸福,在东亚队身上依稀可见的“神化”色彩,其实是一段段最苦最累最耐得住寂寞的汗水浇灌果实的故事。用这个事例与大家共勉。
(上海市 浦东新区 祝桥高级中学 陈璞)
新闻来源: 东莞音乐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