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音乐新闻
正文
字体:

把理想的琴弦弹拨得再动听一些

来源:转载编辑:zhailiting发布时间:2010年9月8日

内容导读:循着激越的琵琶声,我找到了西娥位于海拉尔康居小区的音乐教室。这是一间租来的不足10平方米的略显逼仄的空间,在这里,西娥和她的学生们却把个人的音乐理想和呼伦贝尔的琵琶艺术提升到了很高的境界。----学网新闻频道

  循着激越的琵琶声,我找到了西娥位于海拉尔康居小区的音乐教室。这是一间租来的不足10平方米的略显逼仄的空间,在这里,西娥和她的学生们却把个人的音乐理想和呼伦贝尔的琵琶艺术提升到了很高的境界。
  在今年8月举行的“未来之星”全国优秀特长生文化艺术周暨第七届中国优秀特长生测试推选活动中,西娥的学生王琪经过4轮严格的选拔,最终摘得琵琶演奏高中组特金奖。该奖项在全国范围内仅授予了3个人,王琪是内蒙古唯一的一名。而在2007年,西娥的另一名学生兰迪在“全国蒲公英第七届艺术新人选拔赛”上,荣获了琵琶专业少年组的金奖。孔子72弟子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三四人”而已。王琪和兰迪能够在青少年时代即取得如此成绩,对西娥来说可谓是“快慰平生”了。
  但西娥的理想并不局限于此,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琵琶这种高雅艺术在呼伦贝尔地区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58岁的西娥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性格爽利、思维敏捷、见解深邃、谈吐高雅。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受音乐熏陶所致。西娥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外祖父、父母、舅舅以及兄弟姊妹,每个人在音乐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是小弟弟乌兰托嘎,后来成长为享誉国内外的作曲家。“每到休息日,便是家里举办音乐会的时间。每个人都尽情尽兴地展示才艺,吹拉弹唱特别热闹,常吸引得邻居和朋友把家里挤得满满当当。”回忆起几十年前的情景,西娥仍然满脸眷恋。
  西娥于1969年毕业于内蒙古艺术学院琵琶专业,后在鄂温克旗乌兰牧骑和市直机关工作。40余年来,她一直在琵琶演奏领域孜孜以求。即使现在已近花甲之年,她仍然经常回母校或到中央音乐学院与有关专家探讨。由于技艺精湛、功力深厚,西娥被呼伦贝尔学院聘为琵琶专业教师,也经常有家长带着孩子登门求教。为了使琵琶艺术在草原传播,为了让更多家乡人享受到高雅文化,西娥曾拒绝了北京某些音乐机构的高薪聘请。在对家乡抱有一种赤诚回馈情感的同时,西娥内心也有一丝隐忧。在她看来,目前社会上各种特长班遍地开花且呈功利化、盲目化加重的趋势。西娥认为,音乐固然能陶冶情操,磨砺性情,提高品质,但必须下苦工夫才能有所成就。王琪、兰迪都已追随西娥学习琵琶近10年光景。她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忍受住了琴弦将手指割裂的痛苦,在于把琵琶演奏融入了生命的历程,在于弹拨之间无可计数的交替轮回的考验。当曾经柔嫩的手指肚被一层厚厚的老茧包裹的时候,就像一颗坚强的心包裹了一层更坚强的外壳,再无惧于雨雪风霜。
  在传播琵琶艺术的同时,西娥还十分钟情于呼伦贝尔民族艺术的保护和传承。2009年,她和文艺界的伙伴们成立了“诺敏塔拉乌兰牧骑”老年艺术团,由她担任团长。这个艺术团以传承和宣传呼伦贝尔丰富的民族文化为特色,目前已为群众和外宾演出30余场。西娥说,呼伦贝尔民族文化与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奇葩,应该善加保护和利用,并通过品牌的树立拓展出更广阔的空间。此种识见切中肯綮,伏枥老骥其情可佩。
  当我离开西娥的音乐教室的时候,西娥与王琪、兰迪联袂为我弹奏了一曲《彝族舞曲》作为告别。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我虽非江州司马,却已心襟摇荡。

 

 


新闻来源: 呼伦贝尔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