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场上的大国权力角逐
来源:转载编辑:xujz发布时间:2010年8月31日
内容导读:货币战场上的大国权力角逐--学网新闻频道
几日前,世界上最有权力的20个国家的首脑齐集伦敦,商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之策。会场弥漫着史无前例的焦虑,背后则是大国政治围绕主导货币的新一轮角力。在经济的全球化时代中,货币的国际化程度是大国实力的关键性指标。而货币的生命力不仅仅取决于短期的经济形势,还取决于国家主权的信誉和国际政治的实力。
美国因为其发达的资本市场、超强的军事实力等一系列优势而长时间的盘踞于国际货币体系的霸主地位;稚嫩的欧元至今尚未用令人信服的经济业绩来证明它能够成为一种国际储备货币;而日元国际化悲剧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在于其幷不具备与其经济地位相称的国际政治“硬实力”和“软实力”。掀开大国货币兴衰沉浮的历史帷幕,我们会发现货币竞争的背后始终绕不开政治和外交的角力,这对于正在准备走向国际化的人民币而言,启示良多。
美元霸权的时代
美元霸权的确立,乃是美元与英镑的长期角力的结果。从一战到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英国经济受到异常沉重的打击,英镑霸权已经日薄西山。无奈之下,英国在 1931年被迫放弃金本位制,国际货币体系随之动荡,大国间的货币战硝烟四起。相比之下,19世纪末,美国逐渐成长为世界的头号经济强国。自1900年美国通过金本位法案后,美元正式走向世界。由1912年美国的“金元外交”政策,到上世纪30年代西半球建起美元区域货币集团,美元逐步放开手脚与英镑展开了货币霸权的争夺。二战硝烟散尽,欧洲退出世界中心舞台,是时的美国在经济、政治、军事实力上独占霸主地位。
围绕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特别是货币体系的制度安排,英美从自身的利益和货币发展史的经验与教训出发,提出了相异的设计思路和方案。在经过激烈的争吵之后,1944年美国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英镑对美元做出了历史性的妥协和退让。44个国家通过了以美国方案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双挂钩”国际货币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同时建立美国为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战争结束后,美国以英国承认美元霸权地位为条件,向英国提供巨额贷款,进一步打压英镑,使其元气大伤。与此同时,美国将其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经济扩张的工具之一,大量输出资本和商品,造成他国经常性国际收支逆差,使美元在国际范围内受到极大的欢迎,甚至出现了“美元荒”。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美国货币政策成为全世界的货币政策,美元霸权的时代来临了。美元作为储备货币和国际清偿手段,不仅使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的空前增长,还提高了全球购买力,弥补了黄金不足,结束了混乱的国际金融秩序,更使得全球经济步入高度相互依存的时代。
然而,美元本位的货币体系存在固有的根本性矛盾,即国际货币的储备职能和清算支付职能要求美元既要维持贸易顺差以维持他国对币值稳定的信心,又要产生逆差使得世界其他国家有足够的美元维持经济运转。这就是所谓的“特里芬困境”。果不其然,随着德国、法国、日本等国经济的复苏,它们对美元霸权的“过分特权”表示了不同程度的不满;而越南战争、石油危机等,更为美元危机埋下伏笔。1971年,美国出现了1893年以来的首次国际贸易逆差,国际收支状况持续恶化。固定汇率制难以为继,尼克松被迫宣布美元贬值,幷关闭黄金窗口,史称“尼克松冲击”。1973年3月,美元再次大幅贬值,引发欧洲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
在浮动汇率制下,美国反复无常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巨额贸易与财政赤字带来的金融动荡,让美国的贸易伙伴们大为光火。日本和德国希望建立稳定的货币体系加强三国的协调与合作,然而试图束缚美国经济政策的做法,显然不是美国这个尚未退位的霸主愿意见到的。
在新的国际金融体系下,美元霸权不仅没有就此终结,反而在里根的第一任期和克林顿的第二任期,出现了两个强势时代,使得国际社会对美元的依赖有增无减。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和欧元的启动曾一度对美元统治下的货币体制构成了威胁,有学者开始认真研究美元霸权是否会被欧元终结。但事实证明,在世界储备货币中超过三分之二的份额,让大多数美国经济学家自信地认为欧元取代美元只是天方夜谭。
超越马克,欧元的前世今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军事上摧毁了欧洲的传统强国。无论是战败幷导致分裂的德国,还是作为战胜方却奄奄一息的英国,抑或精神旗帜屹立却早已国破家亡的法国,都在这场浩劫中丧失了强国的实力和地位。随着马歇尔计划的开展,受到重创的传统三强步入复兴之路。
虽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欧洲各国货币汇率基本稳定,但是各国经济绩效的角逐已经产生优胜者和苦苦挣扎的落伍者。此时德国经济在欧洲有一骑绝尘之势,德国央行用高超的手段控制着马克的流通幷维持很低的通货膨胀水平,而英国和法国国内经济时常受到通货膨胀困扰,为了经常项目的平衡而耗费来之不易的外汇储备。法国迫切希望借助德国模式来稳定自己动荡不堪的国内经济,重回欧洲经济领先地位。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欧洲各国也失去了美元作为霸权货币所带来的各种利益。创设欧洲自己的货币体系,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幷抵御外部金融风险,则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围绕该议题,欧洲内部经济竞争的优胜方和失意者有着不同的利益考虑,产生了相互矛盾的政策需求,从而使得上世纪70年代成为了欧洲在美元对霸主地位依依不舍而自身强币(如马克)和弱币(如法郎)相互博弈,进行货币体系改革试验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