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MBA新闻
正文
字体:

霍特商学院帕特尔:寻找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

来源:转载编辑:xujz发布时间:2010年8月25日

内容导读:霍特商学院帕特尔:寻找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学网新闻频道

  在对未来的美好期盼中,人们跨入了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金融危机的阴霾似乎正在消散,经济的全面复苏却仍然充满不确定性。正当人们就此问题展开热议的时候,霍特国际商学院帕特尔教授于近日来到北京,和百位青年面对面,就若干重要问题发表演讲。

  短期内美国将很难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引擎。较为现实的前景是美国的GDP终止负增长,形成对经济回暖的支持。新开工住房指数是美国经济的重要的风向标,目前还未见明显好转。奥巴马政府的7800亿美元的刺激方案虽然止住了经济大幅度下滑的颓势,但期待立竿见影的景气是不现实的。银行业有毒资产尚未清理完毕,去杠杆化过程的延续以及失业率的高企都意味着美国经济走出衰退还有待时日。

  很显然,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全球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印度、巴西、中国和印尼等国家将扮演重要的角色。与以往依赖资源的大量投入不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也必须走上依赖创新推动的增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拥有了进一步创造奇迹的良好基础。快速崛起的中产阶级,日益提高的教育水平、稳步推进的城市化和人口红利都将决定中国经济的持续繁荣值得期待。

  但是,中国的发展模式存在自身的隐患。目前的增长过于依赖生产要素的投入,环境和资源代价过大。劳动者未能适当的分享繁荣所带来的好处,导致消费不足、产能过剩和地区差异悬殊。举个简单的例子。目前,中国已经是和美国并肩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然而中国的人均石油消耗只有美国的8%左右,意味着未来污染物排放的惊人增长幅度。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将是一个重要的挑战。此外,日益显现的房地产泡沫不但导致对消费的抑制,也令银行系统面临坏账风险。

  很显然,中国不能走美国的工业化老路,更不能重蹈次贷危机的覆辙。放弃对国际市场的高度依赖、走上绿色增长的道路才是上策。

  次贷危机不但使美国经济遭受重创,中国也深受影响,大家都应该从中吸取足够的教训。公司的决策者应当更加注重制度的完善,从而规避道德风险。真正让创新,而不是泡沫成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创新不仅仅意味着创造出对手难以复制的独特商业价值,更在于为社会创造出就业机会和探索的方向。而新的就业机会对经济走出衰退弥足珍贵,因为就业形式的好转会改变人们的预期。经济细胞才会活跃起来。

  美国在过去百年中经历过多次的经济衰退。也正是这些衰退促使企业着力创新,以求生存。从汽车、手机到互联网,无一不是危机与创新的产物。如今大行其道的Google化生活方式和Facebook的声名鹊起都是创造力与想象力的产物。

  而此类创新并非美国独有。在制造业,LG、三星和现代确立了自己的竞争优势。Infosys等印度企业占据软件外包的制高点。中国不仅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制造业异军突起,在互联网和信息产业也有令人侧目的创新之举。华为和百度就是打破西方产业话语权的好例子。

  在惊叹于上述创新的同时,人们不禁要追问创新何以产生?谁在推动创新?答案并不复杂:是那些不愿墨守陈规的领袖。他们总是打破常规、为员工创造释放想象力的空间,同时容忍失败。

  美国依旧是创新的热土,基于创新而发展的美国经济的复苏需要的只是时间和耐心。美国经济的竞争力不仅在于其庞大的规模,而在它的弹性。而这种面对危机时候总能适时表现出的弹性源于它的创新能力。美国社会的创新能力除了源于企业的体制优势,还有赖于其领先世界的教育体系。无论是在教育、研究的总投入还是在大学教育的质量方面,美国都领先于其他国家。

  当然,此类创新正在向亚洲地区扩展。韩国、新加坡和印度在特定领域的巨大成功就是最好的例子。而中国也在越来越多的展现其创新能力,比亚迪就是一个值得尊敬的竞争者。

  至于中国,推动创新还面临不少障碍。中国在过去的经济增长源于体制改革所释放的创新能力,导致全球的生产要素向中国聚集。30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的财富像潮水一样涌现。稀缺资源显然已经不再是资本,而是有着创新思维的人才。智力与管理瓶颈的背后则是教育的硬约束。

  中国政府显然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一些政策也将在未来显现它的价值,诸如免费的义务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日渐重视和对教育改革的谋划。

  当然,与企业创新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在于高端研发和管理教育。前者提供产业升级的机会,后者则直接改进企业的运营效率。在这两个方面,中国的教育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管理教育,尤其是MBA教育对于美国人而言是纯粹的职业培训。而对中国学生还有打破思维“天花板”的作用。中国的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尊重权威,导致学生考试成绩优秀,但是不敢突破常规。而MBA教育鼓励的则是培育领导力和创新能力。在这方面,中国学生的收益应该会更大。

  在最近的亚洲的巡回演讲中,我曾就MBA教育、创业以及跨文化管理与年轻人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回答了诸多很有挑战性的好问题。坦率的讲这样的情形在中国也许不是很多,但是在美国的商学院机会随处可见。其实,只有不断的提出让教授感到难以回答的问题,MBA才能在美国的商学院生存。毕业后管理的企业也才可能成为创新的领头羊。

热门标签:MBAE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