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英语口语新闻
正文
字体:

励步少儿教育 不只英语,更懂孩子

来源:编辑:励步长沙发布时间:2014年10月11日

内容导读:

儿童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教育理念和方法吗?不是!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先了解孩子,这是第一步,也是最根本的,否则一切理念和方法都会变得不适用。

   
就好比说是看病,最重要的事情是辨症,即首先弄明白到底是得了什么病,否则一上来就用各种治病的典籍,那肯定不会对症下药。这个时候,错的不是治病的那些药方,错就错在根本没搞清楚病情。

   
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每个孩子的特点不一样,存在的问题不一样,所以不可能有包治百病的方法,在不了解孩子时就盲目地试用各种方法就如同见人就发一包阿司匹林。

    
常常听人跟我抱怨:那些育儿书上说的话都不可信!我们不得不承认确实有为了各种目的拼凑而来的书,但我想,如果连一本可操作性的书都没找到的话,那只能说明抱怨的人还没搞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书,好比拿着菜谱说吃随便的人,他们往往没想好自己到底要吃什么,也懒得费脑子想,通常还对别人点好的菜还很不以为然。

   
为了在养育孩子的时候不当那个随便者,我们该怎样了解孩子呢?
 
了解孩子的性格
   
孩子的性格肯定存在差异,甚至有人很夸张地说,从孩子降生那一刻的哭声都能听出来。无论内向外向,这仅仅只是性格类型,并不是性格缺陷,不同性格各有长短,试图要彻底改变孩子性格的做法最终都会被证明无效。

了解孩子的性格类型,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适合其特点的教育方法。

   
同样是针对引导孩子懂得分享,对外向的孩子以鼓励为主,他就容易配合,而内向的孩子,他可能听到大人的指令后未必马上行动,那么单纯的鼓励未必奏效,可以考虑再加上一些故事,慢慢地等孩子自己尝试着去做。如果不根据孩子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方法,很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当着一群人,家长非要孩子把某个心爱的玩具给其他的小朋友,孩子就是不给,家长先是表扬:你最棒了,知道跟小朋友分享,孩子依然没有反应,接下来,尴尬的家长会着急,催促几次未果后就会说:这孩子怎么这样,小气死了,如果对方小朋友的家长还不出来解围,没法收场的家长只好去强行拿下玩具,最终会以孩子的大哭收场。

   
类似的情景是非常普通的,家长和孩子都一肚子委屈,鼓励这种方法本身没问题,只是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孩子,这可能也是一些家长抱怨育儿书无效的重要原因。
了解孩子的成长阶段

    “
敏感期的概念已经被大家熟知,其实除了敏感期外,孩子每个阶段的身体和心理发展都不一样,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大一天都不一样,虽然孩子的差别倒没有精准到以作区分,但通常越小的孩子不同的月龄差别越大,所以很多育儿手册里,一岁以下的孩子是以月为单位进行区分,一岁以上会以三个月到半年为单位,再大一点则是以年为单位,等到成年,相差五岁都不是很明显,这就是人生的规律之一。

   
处于每个不同的阶段,孩子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如果说性格可以确定孩子的个性,那么成长阶段的特点就是共性。虽然孩子的发育有早有晚,但一般来说不应该差得太远,因此共性的东西可以作为一个参考。因此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处于成长的哪个阶段,有针对性地做一些引导是很有必要的。

 了解自己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孩子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家长,我们的优点缺点都会如实反映,甚至是在孩子身上放大出来。新一代的父母开始重视孩子的性格和情感培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因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所谓的成功一定不仅仅指学业的成功。

   
很多西方的育儿理念成为大家的重要参考,但我有的时候想,大多数孩子将来还是要在中国长大,完完全全地照书里的方法做,他们会适应这个社会吗?还是那句话,在育儿中,可以借鉴的是理念,不可复制的是方法,而要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家长首先要明白自己到底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以现在比较流行的基本育儿书为例:《斯波克育儿经》,我认为最重要的价值是,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卡尔维特的教育》最打动我的是他关于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内容,至于为了告诉孩子独立思考不轻信他人,老卡尔维特在孩子跑过来拥抱他的一瞬间突然闪开,这样的方法我不敢苟同;蒙台梭利的书是一个体系,我看重的也是她关于尊重孩子的个性的有关内容。

    
可以这么说,每个家长读这些书都会有自己的感受,会有不同的共鸣点,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家长心目中其实都有对孩子的期望。事实上没有一本万能的育儿书,家长面对这些书籍的态度应该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而不应该完完全全被书籍左右。当然,能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应该是自己心里明白对孩子有什么期望。

   
几千年前的孔子所说的那句因材施教是一句多么有道理的话,只有先搞清楚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才能够做后面的工作。教育并不能重塑一个孩子,我们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地少摧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