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音乐新闻
正文
字体:

庄稼地里结出了文化果

来源:转载编辑:zhailiting发布时间:2010年8月18日

内容导读:“种文化”不仅丰富了农民的茶余饭后,也培养了一代代文化接班人,让扎根乡土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重新散发出了新时代的魅力。----学网新闻频道

  核心提示:

  原汁原味的田歌、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师承少林的武术……

  2007年,浙江红红火火的“种文化”运动,在农事之余,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父老乡亲投身其中,播种欢乐。

  一首首时尚的新田歌,一台台出口的农家戏,一幅幅摘金的农民画……3年过去了,庄稼地里的“文化”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从“单向”的送文化,到蓬勃的“种文化”,农民兄弟不只是看客,也成了主角,这是一次质的飞跃。

  “种文化”不仅丰富了农民的茶余饭后,也培养了一代代文化接班人,让扎根乡土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重新散发出了新时代的魅力。

 

  嘉善西塘荷池村:

  文化沙龙,你唱我跳

  三年后

  立秋之后,天仍是火辣辣的。老陈吃罢晚饭,拉着小孙子,摇着蒲扇,一步一晃来到河边的空地。

  “好,再来一个,”离老远,老陈就听到了吆喝声。原来,村里的舞龙又开始排练了。

  自2007年“种文化”以来,老陈每天晚饭后都要到河边走走,“一到晚上,村头可热闹了,唱田歌的,舞龙的,打腰鼓的,最近,还办起了文化沙龙,空了我也会来凑凑热闹,唱两句。”

  村文化沙龙的核心是30多位中老年人,他们的年龄都在40岁以上,最大的71岁,每周二、四、六晚,都会聚在一起坚持田歌、舞龙、腰鼓等项目的训练,雷打不动,风雨无阻。

  “我们的演出都是自发的、义务的。现在农民地里的活少了,需要找些有意义的事做。唱歌跳舞给人看,我们自己唱得开心,跳得高兴!”56岁的文化沙龙组织者钱志红说。

  村里也十分支持村民的文化沙龙,还专门为老年活动室装上空调,提供文体活动的水电费,还拨款一万多元帮村民购买了三条道具龙,订做舞龙服、腰鼓服、排球服等文体服饰。

  “实在钱不够时,我们也自己凑钱购买器材。像买表演时用的音箱,村里出了4300元,我们自己又筹集了2000元买的。”钱志宏说。

  凭着这股热情,村民第一次参加嘉兴市舞龙比赛就捧回了铜奖。

  除了文化沙龙,村里还建起了文化中心,开设田歌班,邀请熟谙原生态田歌的老田歌手进行教唱,每周2—3天,田歌爱好者逐步扩大。

  今年春节、“五一”等黄金周,村里也组织田歌队前往西塘古镇景区入口处的“五姑娘”文化主题公园,或到旅游公司义务为来访游客表演田歌、越剧等传统文化项目,向游客展示新农村、新农民的文化风貌。

 

  嘉善洪溪镇洪溪村:

  村姑变身“篮球宝贝”

  三年后

  谁说村民土,跟不上时代潮流?

  以篮球为生命的洪溪村,今夏掀起了一股“男打篮球,女做宝贝”的全民健身热。村里无论少女还是妇女,都变身最时尚、最HIGH的“篮球宝贝”,用热情的舞步为篮球喝彩。

  村民蒋引华原本开着一家麻将馆,生意也还过得去,但自从当上了篮球宝贝,每晚练舞的她干脆把麻将馆关了;村民王志英的儿子篮球技术过人,今年50多岁的王志英毫不示弱,亲自当起篮球宝贝为儿子加油。这不,每逢比赛,母子“齐上阵”,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洪溪村党支部书记陈俐勤说,目前村里的篮球俱乐部规模越来越大,分布各处的大小球场每天都有数十人打球,多的时候全村有几百人在球场拼杀。

  “为了维持日常活动和比赛费用,我们计划每年向企业拉8万元赞助,这样俱乐部能参加更多比赛,让篮球水平更上一层楼。这不,这几天村子组织的队伍去上海参加华东赛区的球赛了。”

  除了传统项目篮球,洪溪村的广场排舞队也堪称一流。论场地,他们夜夜在社区教育中心的灯光夜市进行舞蹈操练;论设备,音响、服饰、专用道具样样齐全,每一样都是他们自愿自发集资购买的;论舞步,他们从土豆网上下载世界各地最新的广场排舞动作,什么最潮,他们练什么;论人数,短短几个月时间,已从原来的30名发展到200多名。

  与排舞队员一样,“种文化”热潮熏陶下的村民,已不满足于作为一名观众被动地观看,他们更愿意亲自参与到村级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中去。2009年9月,村里每个社自发搞起了文艺节目,相继建立了挑花篮、舞龙、打莲响、马灯、开门红、舞狮、大头娃娃等,热情高涨。

  现在洪溪村社区共有文艺队18支,队员220人,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每周开放时间为80小时,每年到村文化活动中心的活动人次达5000多人。

  陈俐勤说,启动“种文化”以来,村里从2004年小有名气的上访村,变为现在的无一例上访事件,邻里之间的纠纷大大减少,“赌博没有吸引力了,吵架没有闲工夫了,村民也在健康的文体活动中受到了现代文明传播教育,同时,一份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大家形成了新的凝聚力,催人奋进。”

  洪溪村的“种文化”已得民心,而且正在向镇各村级社区普及延伸。这几天,村里能歌善舞的文艺好手都被派遣到几个邻近村子做教练,办起了歌舞骨干培训班,带动周边社区文化氛围。

 

  临安青山湖朱村:

  打击乐,敲响锅碗瓢盆

  三年后

  “这几天,我们的演出团队正在德国,参加欧洲国际民间艺术节,要巡回演出十几场呢,月底才能回来,很忙啊!”朱村的文化指导员程行说。

  “种文化”,确实给朱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除了村里的乒乓球依旧热火朝天外,自排自演的《五凤朝阳》、《临安水竹》等特色文艺节目,这两年也不断受邀到宁波、南通等地演出,一年演出好几十场,最近又走出国门,唱响欧洲。

  村里70岁的老张虽不懂音乐,但热爱唱歌。有一天,他炒完菜,听到孙女拿着勺子,无意中在炒锅上敲打出了叮叮当当的声音,很是好听,老张就想,如果能创作一首“厨房交响曲”,不是成本很低,又容易被大家接受吗?

  老张很快找程行商量了一下,两人一拍即合。选什么道具?锅碗瓢盆、铲子、勺子、筷子,甚至锅盖、酒瓶子等等,厨房里能用得上的道具还真不少,要什么有什么。

  为了尽快谱出曲子,这两天,程行常常到厨房里,拿着筷子敲敲打打,或者自己拿起菜刀,剁剁肉,甚至走路时都会像周杰伦一样,“嗨嗨哈哈”“咚咚锵”。

  程行说,等曲子谱成了,选个十几样道具,就可以召集乡里乡亲的,来排个舞,“这个打击乐乐曲相对简单,节奏感强,村民想学都能学会,而且,在厨房里敲敲打打,也觉得新鲜,这是音乐普及最好的方式了。”

  朱村农民的创意无限。除了打击乐,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现在还有腰鼓、秧歌、龙舟、花轿、龙腾狮跃、八戒背媳妇等8支群众文化服务队,“这些文化活动中,农民不是作为观众,而是亲身参与者,也是文化精神生活的享受者。”

  参与文化娱乐的人多了,左邻右舍不是队友就是合作者,平时和谐相处,全力致富,这些年,大小刑事案件几乎没有,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大大提高。

  2008年,朱村还评上了浙江省文化示范村,“村里的大礼堂也翻修了,集电影放映、演出、排练、健身等于一体的多功能活动中心更加完善,还完善了图书室,建造了篮球场,全方位地满足了村民开展健身、娱乐活动的要求。”

 

  临安太湖源光辉村:

  农民画远渡重洋

  三年后

  村头礼堂,是第二个家。

  连日酷暑让人恨不得整天躲在空调房内,可在临安太湖源镇光辉村的礼堂里,却聚集了百十号人,鼓乐喧天、人头攒动。

  “我们家孩子也参加了村里跟浙江教育学院合作的暑期培训班,学了音乐、舞蹈,这不,也在台上汇报演出呢,又唱又跳的。”村民王小春说。

  村头的礼堂,已被村民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什么纳凉晚会,什么电影专卖,什么农民画培训,什么看书读报等各类的文化活动,成了每日必不可少的内容。

  2007年农民“种文化”活动后,村两委又多次追加投资,加强和完善了一系列的设备,浙江省越剧团捐赠了一套价值60多万元的音响与灯光,包括各一套音响控制及灯光控制台。杭州市体育局捐赠了一台投影仪。市文化部门还定期派送很多农科、农技方面的科教片。

  同时,礼堂也是村民各文艺团体培训的基地。自“种文化”以来,村民们相继组建了村彩球队、排舞队、腰鼓队、戏曲队、锣鼓队等一系列文化队伍,各文艺团队每周开展训练2次以上。其中,彩球队代表临安参加杭州市“和谐城乡游”吴山广场乡村大会,受到了一致好评;排舞队在去年的太湖源镇首届排舞大赛中,荣获二等奖,戏曲团里的成员年年参加市里的越剧戏迷大赛。

  “这里每周都有培训班,如为青春少女及育龄妇女开展的女性生理知识培训班、暑假书法绘画基础培训等。我们还邀请了村退休老师吴祖明、市文化馆俞志平来担任培训班老师,讲授软笔书法、国画、农民画知识。”村支书王大明说。

  2010年6月6日,在中国嘉兴第四届农民画艺术节,王秋萍的《乐滋滋》获得了优秀作品。

  王大明说:“为了让更多的群众加入到文化队伍中来,村两委把“种文化”活动作为农村基层建设来抓,更是把它作为凝聚居民心的实事工作来抓,我们要借助农民画,以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为亮点,积极引导农民,实现经济繁荣、生态协调、环境优美、文明进步、人民富裕的山区现代化新农村。”

 

  新昌小将镇里小将村:

  每月10日,与文化有个约会

  三年后

  在清澈的罗溪江畔,沃东书画社30多位白发苍苍的农民书画家,一直坚守着“每月10日”的约定,至今已3年有余。

  从最初的一间办公室、百十个人练书法,到现在人人有书房、人人爱书画、人人享受书画文化,再到俞德宽等农民书画家送书画到茅洋村开展文化“联姻”……里小将村的书画文化迈开了坚实的一步。

  刚刚结束的全县廉政书法比赛,又给了沃东书画社一个新的支点。“要把农民书画文化与政策宣传、与基层党建、与农民的心愿有机结合起来,寻求新的提高。”社长吕伯翔对书画社充满信心。

  说到里小将村的文化示范户,无人不知“传奇”人物俞传奇。俞传奇不仅自己能书善画,精通十番音律,他的妻子、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全家老少都能吹拉弹唱,登台表演。每年春节,一家人都会自发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家庭音乐会,俨然一个“农民文化世家”。

  2007年后,俞传奇还在村里拉起了一支“十番”鼓乐队,成为新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十番”代表性传承人。俞传奇说:“文化需要传承,农民种文化更需要传承。希望寄托在子孙啊!”

  目前,里小将村农民“种文化”参与率达到90%左右,形成了以健身文化、书画文化、鼓乐文化为特色的“种文化”系列。

  “学健身舞的人越来越多了,村里只好把原来的农贸市场腾出来让给我们啦!”今年40多岁的里小将村健身队队长石小理笑着说,“现在每天晚上6:30—9:00,健身队30多位妇女都会伴着音乐翩翩起舞。”

  2009年,里小将村获得了“浙江省农民种文化先进村”荣誉。这是继“浙江农民种文化十佳村”之后的第二块“文化金牌”。

 

  新昌儒岙上道地村:

  一个和谐的“武林世界”

  三年后

  打南拳、耍大刀、舞南狮……随意走进上道地村一户人家,总可以看到一两件练拳习武的服装或道具,村民们一个个体魄强健、身手矫健,在劳作的空隙,忽然就会来几下“拳脚”,彼此切磋一阵,又投入到劳作中去,这就是远近闻名的“江南武术村”。

  上道地村的习武、舞狮历史悠久,但也曾遭遇过淡出人们视线的灰暗岁月。2007年,适逢“种文化”,上道地村的习武、舞狮文化又一次受人关注,甚至还在2010年春节期间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上露了露脸,让上道地村民着实风光了一把。

  天色逐渐暗了下来,村民们早早吃罢晚饭,换上练拳的服装,带上习武的兵器,三五成群地涌向村头的活动场所。这边,几位“武林高手”开始打擂台了,态度上谦恭有礼,技术上却毫不相让,招招精彩,式式出奇,局势瞬息万变,赢得围观群众阵阵喝彩;那边,新入的学徒,在老拳师的指点下,扎马、打拳、舞刀、耍棒……一丝不苟地学着一招一式,努力把本领学到家。

  王杏灿是几位在义务教习的老拳师之一,他说:“自从‘种文化’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习武的队伍里来,刚在前两天,还有一个外地的孩子在父亲的陪同下慕名前来,说要趁着暑假好好学一套拳法。”王师傅说着指向一个正在认真打拳的年轻小伙子,约摸十六七岁的样子。

  王教练说,上道地村共有750多人,至少150人懂得武术,不管是黄发小儿,还是耄耋老者,谁都可能是会打一手精妙拳法的“武林高手”。

  舞狮与武术一脉相承,武术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舞狮活动的高潮迭起。上道地村成立了一支舞狮武术队,邀请了北京奥运会农民火炬手代表王燕南担任队长,村里已累计投入活动经费85000元,用于购买器材,并将100多平方米的旧祠堂改作武术班、狮子班的活动场所,并配备了各类舞狮、武术器械。

  每逢春节、元宵等节日,舞狮武术队就会在村里敲起锣鼓、舞起南狮,祈祷风调雨顺、万物丰收;周围一些村庄遇到大小喜事也总喜欢邀请上道地村舞狮武术队前去热闹一把,而上道地村民也可以从中赚得一些“师傅钱”,打开了依托传统文化获得收入的新渠道。

  “我们,还有一些村民在学有所成之后,到武校、保安公司等地方任职或传授武艺,也扩大了就业途径。”王教练说。

 

  临海上盘新塘岸村:

  娃娃象棋,摘金夺银

  三年后

  今年5月底,在全国第四届体育大会上,代表浙江出战的上盘镇金海英荣获女子专业组个人亚军,王丽红与三门俞云涛合作荣获业余组混合团体冠军。

  这次获奖,只是上盘群众象棋活动蓬勃开展的一个缩影。

  上盘是一个只有5万多人口的小镇,在不到20年时间,象棋事业就取得了骄人战绩,不断在台州市级、省级乃至全国性的一些重大赛事上摘金夺银,还相继培养出象棋国际特级大师金海英、国家象棋大师王定和省农运会冠军俞云涛,全国少年象棋赛冠军王贤章等选手,这些棋坛高手都出自象棋老师王吕寿之手。

  尽管是在放暑假,王贤章所在的上盘镇中心校每天都还有四五十个学生下棋。一旁陪同的家长也不闲着,抽空也坐下来跟学生们杀两盘,讨教讨教。

  这里就有一个农村妇女王卫青。

  王卫青以前是开书店的,对象棋,除了知道“车马炮”,路数一概不知,“在我们村里,不管年纪大的,还是小的,饭前饭后都来上两手,看多了,我就想学一点。”

  王卫青是个认真的人,一摸到门道,三天两头就往象棋协会跑,不管年长的年幼的,拉牢就要跟人家下,棋艺也在日积月累中突飞猛进。

  这一两年,王卫青先后在临海几个市级象棋比赛上获奖,也让她尝到了甜头。对象棋充满兴趣的她,还有意开办一家幼儿园,也是以教象棋为特色,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筹备中。

  自从“种文化”以来,王卫青说,上盘的象棋特色正在向全民普及,“尤其是幼儿象棋,这两三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很多比赛都是零的突破。”

  在2009年6月的浙江省幼儿体育大会暨省第三届幼儿棋类大赛,上盘镇小棋士幼儿园一举拿下了四个奖,包括中国象棋男子团体第三名;中国象棋女子团体第四名;中国象棋男子组个人第三名等。

  娃娃象棋,正像一颗新星冉冉升起。

 

  临海括苍张家渡村:

  张家剪纸,开起了培训班

  三年后

  从剪纸艺术培训班毕业1个月后,今年55岁的杨德平、42岁的徐金杏等6位农民,在7月1日红歌会上为群众进行了剪纸表演。

  翻开两人的剪纸册,一幅幅鲜红生动的花草鸟禽剪纸映入眼帘,“今后,我们还会到临海全市各农家乐表演,甚至售卖剪纸作品。剪纸艺术培训既让我学到了技术,又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

  为改善农村劳动素质培训中结构单一、内容雷同问题,临海市农民培训办公室认识到:“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仅让农民学会种田、剪枝、施肥还是不够的,还要让农民拥有“文化技艺”,以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于是,今年他们大胆创新,与乡镇文化部门合作,5月1日,邀请“临海剪纸”传人张秀娟,对61名来自括苍镇上泛村的农民,进行为期2周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剪纸艺术培训。

  剪纸艺术,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雅俗共赏,深受人们喜爱。特别是“临海剪纸”,2007年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之美誉。

  如何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临海人民正在思索的问题。据临海市农业局党委委员潘昌平介绍,首期剪纸艺术培训重点突出基本剪纸手艺和实用剪纸花样的练习,让农民熟悉剪纸艺术,传承传统文化。并积极推荐学员到临海各特色农家乐,让剪纸技艺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门好手艺。

  潘昌平说,今后还将结合其他乡镇的特色文化,举办白水洋黄沙狮子、小芝古亭等特色文化培训,帮助村民成立文化出租公司,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当地文化特色。

(本文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