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奖面试者表现大不同
此次复试学生们要过三关,第一关是学生对自己创新潜质和创新能力进行展示,82名考生回答一组五名专家教授的轮番提问,与考官 “精彩互动”;第二关是完成校方的 “特色测试”;第三关是应对专家教授的现场答辩。
在第一关,一些考生带着自己的发明作品来到现场。
“你觉得你的设置可以用在电视或其它电器上吗?”、“你的设置成本是多少? ”、“如果你是乔布斯,你会怎么设计这个作品?”……面对考官具有挑战性的“轮番发问”,一些学生对答如流,一些学生则“一问三不知”。
“同样都是拥有省级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或以上获奖证书的学生,从第一关表现来看,以满分10分计算,有的我可以给他9分,但有的只能打到3分。”一位生化领域的面试官告诉记者,在第一关,他们会根据学生的作品提出一些严苛、甚至是刁钻、挑剔的问题,目的就是希望了解学生对这个课题真正了解多少,哪些是学生自己做的,哪些是别人帮他做的。
“我们发现,面对同样的问题,有些学生的回答就非常老练,他们对某些问题的理解甚至达到了大二或大三的水平,对某一领域的研究超出我们的想象。 ”这位面试官说,然而有些学生却“一问三不知”,说明他们对项目的理解。对文献的检索并不是很充分。
特色测试不考语数外
通过“第一关”的筛选,82名考生中的30余名考生脱颖而出,顺利进入下午的“第二关”特色测试。特色测试采取人机互动的形式,考生需要在两个小时内完成总共6题中的4题。
与以往自主招生的笔试不同,“我们的特色测试没有一道学科考题,不是智商测试,也不是心理测试,答案具有完全开放性。”上海交大副校长黄震说。走出考场的考生也普遍反映,特色测试的考题非常新颖又有趣,跟平常的考试完全不同,也无从准备。
其中一题是,设计一款适合小学生玩的游戏,要求其中蕴含一个科学道理。“我利用杠杆原理设计了一个抛球小车,随着杠杆长度的变化,抛球的远近也会发生变化。”来自交大附中的学生小陈告诉记者,做这道题带给他不少启示,尽管平时自己也常搞一些小发明,但为小学生设计一款玩具是他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原本以为很简单、方便,但实际上,设计出来的游戏既要让小学生理解,又要能吸引他们玩,做起来确实不那么容易。 ”
另外,还有一道必答题则是给出7种不同颜色的小球,让考生通过自由组合以及规则制定,来设计一款游戏。来自同济二附中的小李设计了一款反映商品交换过程的游戏,考官认为他的想法不错,只是游戏规则还有些不严谨。
除此之外,特色测试中还涉及一些人文素养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如关于大自然中的不完全对称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及谈谈“中秋之夜赏月的感想”。
设计题目“没有标准答案”
一位考官告诉记者,此次考试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标准答案”,考察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对自己所涉足领域的兴趣,还有就是思维的发散性、原创性和创新点,而所有这些,都是没有唯一答案的。他们鼓励同学们给出他们最喜欢的答案,评分专家组则根据解答的新颖性和合理性给出评分结果。
一位考官告诉记者,面试和提问题目和专业知识的相关度甚至都较小,而更重视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想象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人文艺术的基础。“这些都是通过高考测不出来的能力。 ”
复试结束后,一些面试官难掩内心的兴奋“除了高考之外,我们希望做一些全新的尝试,去发掘一批真正有科研天赋的人才,今天,我真正体会到这样测试的意义。 ”
普高学生获进交大机会
与以往的自主招生考试中,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生占据大半壁江山不同,记者采访发现,昨天来参加复试的考生中,不少人并没有名校背景,可以说,仅凭他们目前的成绩考进交大很有难度。
“我非常珍惜这次来交大复试的机会。”来自同济二附中的小李坦言,如果按照正常水平发挥,高考上一本线没多大问题,但要“搏进”交大,难度就比较大。“如果能通过这次复试,那我可以轻松很多,接下来只要好好准备一下,保证高考过一本,就能进交大了。 ”
对于长宁区一所区示范性高中的学生小顾而言,自己平时成绩在年级中排名前100位,按照以往的排名推算,小顾几乎与交大无缘。这次,他凭借第2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作品,得到了与名校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也让他感到十分幸运。
对此,上海交大招生办公室主任陶正苏说,“自主选拔科技创新潜质人才”首要特点就是不要求考生“全面优秀”,也不要求“成绩突出”,甚至有意地回避了这些,所以发给每个老师的“打分表”等材料都是只有姓名、照片、所在学校、所获奖项等基本要素的“空白表格”,目的就是不用成绩和其他因素左右老师们的判断,而让同学们可以更彻底地获得自由发挥,重视检测学生自身的创新性天赋,而不是检测学生的知识基础,从而选出“中意”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