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SAT / AP / 高复新闻
正文
字体:

高考作文应避免七类常错的错别字

来源:转载编辑:Sammul发布时间:2011年11月24日

内容导读:近几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评价对错别字的处理都实行严格标准,今年明确规定:每错一个扣一分(重复的不计),至多扣三分。但据一些阅卷老师反映,高考作文中的“错字”、“别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

  近几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评价对错别字的处理都实行严格标准,今年明确规定:每错一个扣一分(重复的不计),至多扣三分。但据一些阅卷老师反映,高考作文中的“错字”、“别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

  高考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大致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偶发性错别字,考生本是知道正确的字该怎么写,但是在考场特定的环境中,由于精神比较紧张,不知不觉就写错了。另一种是平时就没有很好掌握的字词用法,比如经常有考生把“即使”写成“既使”,把“关注”写成“观注”,把“飞跃”写成“飞越”。这类错别字出现频率极高,常常是全文一错到底,这就反映出一些考生对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还不够扎实。

  错别字看似小事,却关系重大。高考作文中出现错别字,将直接影响考生作文的最后得分。在今年高考阅卷中,就有一篇优秀作文一度被打了满分,后来因为文中出现两个偶发性错别字,被扣去1分,最终得分69分。这应引起学生们的重视。

  根据今年高考语文作文阅卷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以下七大类常见错别字。

  1、同音类。指考生把读音相同或相似的字错误地组合在一起。作文中许多学生使用“震憾”一词来形容金融危机、感动中国人物、奥运会和汶川大地震,正确用词应该是“震撼”。“撼”为提手旁,意思是以手摇物,而“憾”则是竖心旁,意思是心有缺失,两者音近而义殊。有考生把“叛逆”写成“判逆”,“绝对”写成“决对”,“光芒”写成“光茫”,“精彩”写成“精采”,“尤其”写成“犹其”,“抑或”写成“亦或”,“摧眉”写成“催眉”,“另类”写成“令类”,“融合”写成“溶合”,“作为”写成“做为”、“庇护”写成“避护”等。这类字读音极为相似,但它们之间不能混写。

  2、形似类。指考生因字形相似而错误地加以运用。如考生把“盲目”写成“肓目”,“彻底”写成“沏底”,“辩证”写成“辨正”,“拖沓”写成“拖杳”,“点缀”写成“点辍”,“先驱”写成“先躯”,“山寨”写成“山搴”或“山塞”等。这类字字形只有极小的差别,但读音意义却完全不同。

  3、义混类。指考生把两个意义相同或相似的字混同。有为数不少的考生在写“郑板桥的创新源于他不是一味地模仿,而是创新地融合”时,将“模仿”误写成“摹仿”,“融合”误写成“溶合”。还有将“情况相像”写成“情况想象”,“反映意见”误作“反应意见”,“怨天尤人”误作“怨天犹人”,“源远流长”误作“渊远流长”等,都反映出考生对词义理解上的不足。

  4、人名类。指考生对人物的名字书写不当。今年考生在运用写作素材的过程中,十分关注当今社会的热点人物,作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分别是“小沈阳”、“刘谦”、“周立波”、“周杰伦”、“鲁迅”、“于丹”等。但是即使是这些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名字,学生在写作中也会出现诸如“小沈杨”、“刘慊”、“周力波”、“鲁讯”、“余丹”等书写错误的情况,让人啼笑皆非。再者,作文材料中的“板桥”是郑燮的字,有考生为了灵活变化,却弄巧成拙,将“燮”字写成“斐”、“躞”、“夑”、“爕”等,显露出考生人文素养的“短板”。

  5、地名类。指考生对地名的书写或古称掌握不当。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有考生将地名“扬州”误写成“杨州”。有学生在旅游时去过扬州附近的城市,有幸看到过郑板桥的书画,却把“无锡”写成“吴锡”,“温州”写成“温洲”,“镇江”写成“缜江”等。也有少数考生因为对古代地名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误把“扬州”写成“白下”、“长安”等。这些都说明一些考生文化涵养和积淀有所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