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落榜”之拷问:名校情结还是理性选择
来源:本站编辑:橘子发布时间:2011年9月16日
内容导读:“自愿落榜”之拷问:名校情结还是理性选择
“在学校那边教室里面有一群复读生,他们并非落榜生,他们勤奋又聪明;为考名牌大学‘自愿落榜’来复读,他们甘愿独木桥上再拼命……”这是时下网上流行的“高中复读生”版的“蓝精灵体”歌谣,反映了高中复读生们的现状和追求:他们的高考成绩还算可以,有的也能考上不错的大学,可是他们却“自愿落榜”, 为的是考更好的大学,圆自己的“名校梦”。
这几年,高考录取率年年攀升,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水涨船高,考生们放弃高职高专的现象已很普遍,对本科院校也开始“挑肥拣瘦”,考不上心仪的大学则宁肯放弃,立志通过复读“东山再起”。对这种现象,人们褒贬不一,有人肯定学子们为实现理想而拼搏的精神,也有人奉劝学生们选择放弃和复读时应当冷静、理性、慎重。
其实,“自愿落榜”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众所周知,现行高校招生制度给考生的选择空间实在太小,表面上看考生可以填报多种志愿,但在录取过程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志愿并不多。不论是传统的录取方式,还是现在的“平行志愿”,都不能给考生足够的选择权;志愿不论是考前报、考后报,还是分数出来再报,都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因此,每当填报志愿时,大多数考生往往深陷纠结和矛盾之中。
现行的高等教育制度,给学生的选择余地也很有限。我国的大学往往以院系、学科为壁垒,考生进入大学后很难对专业进行二次选择。虽然说一些高校允许学生一年后转换专业,但程序之繁琐、手续之复杂、名额之寥寥,令许多考生止步不前。正如复旦大学一位副校长所说,“高校中转专业的机会,通常是给成绩优秀的学生,一般学得不好成绩较差的学生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因此,有的学生甚至感叹:转专业比考大学还难!不能学习自己满意的专业,一些学生缺少专业兴趣,缺乏学习动力,混日子、混学分的现象屡见不鲜。
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体系不完善,不能给学生成才提供宽广平台,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多元发展。社区教育仍然是软肋,职业教育依旧是短板,终身教育难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学生们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只能通过高考一条道路,只能是“一年不行,再来一年”。在这样的现实中,倡导“理性选择复读”,批判所谓“名校情结”,引导学生多元发展等等,都显得苍白无力,压根儿谈不上什么“雄辩”。
虽然“自愿落榜”看似一部分学生的选择,复读与否只是少数学生的纠结,但是,由此折射出的教育之弊却影响着很多人。这些弊端不革除,将成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成长的束缚和羁绊。社会正朝着多元化进步,多元文化在浸润着人们的观念,教育理应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为成才提供更广阔空间。
来源: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