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幼教早教新闻
正文
字体:

沪语崛起,从小抓起 ——“上海日”学“阿拉儿歌”

来源:转载编辑:正版盈盈发布时间:2011年9月13日

内容导读:今年上半年,市教委印发了《2011年供上海市托幼园所选用的教学资料目录》,并把《阿拉上海人——幼儿乡土文化教育参考资料》列入其中。

  如何保护日渐衰退的“沪语环境”,让上海小囡也能了解上海的传统文化?其实,沪上不少幼儿园和学校都已开设了本土文化校本课程,学说学唱沪语儿歌,保存上海乡音。今年上半年,市教委印发了《2011年供上海市托幼园所选用的教学资料目录》,并把《阿拉上海人——幼儿乡土文化教育参考资料》列入其中。

  “上海日”学“阿拉儿歌”

  早在2007年,这套《阿拉上海人——幼儿乡土文化教育参考资料》就已成为上海市托幼机构的选用教材,内容包括沪语儿歌、民间游戏、生活情景对话三部分。在现代宝贝幼儿园,每周五是“上海日”:早餐品尝上海的传统小吃大饼、油条;中午,老师和小朋友会一起用上海话对话,幼儿园广播也会播放沪语儿歌;学校还推出了老上海传统的弄堂游戏。

  “一歇哭,一歇笑,两只眼睛开大炮,一开开到城隍庙,城隍老爷哈哈笑”……这些老一辈上海人熟悉的儿歌,还编进了小学生的课本里。浦东孙桥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语文拓展课里,几首沪语儿歌在校本教材《传统文化系列读本》中露面。这套校本教材针对一到五年级设置了儿歌、古诗、成语、名言和对联五大块内容,校园里还设立了相应的“景物”——儿歌廊、古诗栏、成语墙、名言牌、对联垣等,让孩子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

  外地小人学说“侬好”

  虹口区柳营路小学是一所外来务工子女学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安徽、江西等。校长虞敏丽说:“我发现这些外地孩子对上海话特别好奇,于是,就推出了‘丫丫学沪语’这门校本课程。”

  虞敏丽说,“丫丫学沪语”今年开始调整到了三年级。“平时,每双周一次,就会有全校性的沪语总动员——学校的广播会播放沪语童谣,师生之间也会用简单的沪语对话。”通过这门课程,不少孩子从一开始一点上海话也听不懂,到后来能用“侬好”、“再会”等简单的沪语对话。虞敏丽说,到了五年级,每个外地孩子都能基本听懂上海话。

  唱“沪语”说“上海说唱”

  2006年初,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局就在全区中、小、幼学校中启动了以“扬民族精神,建汽车新城”为主题的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工程,每所学校都有一到两个传统文化项目。

  在嘉定区的清水路小学,沪剧传统文化氛围浓厚,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上海传统戏剧的熏陶——从校园长廊到走廊、教室,随处可见沪剧名家、沪剧常识、沪剧曲目的介绍,学校还创作了一个“沪语版”的校歌。三年级开始,学生还要聆听沪剧名家故事,学唱经典曲目。

  而嘉定区疁城实验学校的“上海说唱”,却把传统文化用一种新形式表达出来,尤其受到学生的喜欢。“中华文明五千年,礼仪之邦美名扬。我是祖国新一代,传承文明任在肩。言谈举止有规范,人文奥运献力量。”这首上海说唱《礼仪歌》不仅朗朗上口,还充满了童趣。在上海著名说唱艺术家龚伯康先生指导下,孩子们迷上了说唱。校园广播也会经常播放一些著名的上海说唱段子、沪语表演小品、相声、歇后语、三句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