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关部门和机构正在计划或开展公益夏令营活动;社会各方也在努力使夏令营活动回归公益
7月28日晚,九里堤北路,成都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杨加军仍在单位上班,40名来自彭州的“留守儿童”正参加该中心举办的公益夏令营活动,他丝毫不敢放松。
“成都现有中小学在校生超过100万,大部分很难有机会参加公益夏令营活动。”成都多所中小学校长表示,许多学校已多年不曾组织夏令营。公益夏令营的回归遭遇困局……
夏令营之怪象
商业夏令营火爆
公益夏令营却屈指可数
“其实我们还是很希望参加一些有意义的公益夏令营,但就是没有。”日前多名学生及家长向成都商报记者反映。
团省委少年部副部长石东称,今年6月,多名少先队员在提交给团省委书面建议中曾提到:建议少先队组织及学校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及夏令营活动。
但孩子们的要求似乎很难得到满足。据成都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夏天,仅成都范围内,各种商业夏令营活动超过50个,据业内人士估算,参加者上万。与此同时,公益夏令营却“屈指可数”。一些社区及少数企事业单位偶尔也会组织一些公益夏令营,但大部分活动时间仅1天,超过2天的非常少。成都市现有中小学生超过100万,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机会参加公益夏令营。
“好的夏令营活动,对孩子们的成长非常有益。”成都多所中小学校长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他们因担心孩子们的安全,已多年不敢组织夏令营活动。
夏令营之怪象剖析
孩子出事就找学校 学校不敢组织
马鞍小学校长胡方廷称,最近10年,学校碍于安全责任,越来越少举办夏令营活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家长“维权过度”。
有的家长不管责任是否在学校,孩子出了事就要找学校,学校被当成了“无限责任公司”。“许多学校都被弄怕了,谁还敢组织夏令营?”
“家长的过度维权让学校甚至教育主管部门产生了‘安全恐惧症’,许多学校怕出事,根本不敢举办。”省教育厅相关人士说。
不过,也有少数学校负责人及家长认为,一些学校以安全为借口不愿组织公益夏令营活动,感觉有些“因噎废食”。只要事前准备工作到位,安全问题其实是可控的。
“说起来确实有些因噎废食,但谁又愿意冒险呢?”一些校长回应说。
“不能举办夏令营已成潜规则”
有的学校则提出,公益夏令营缺失,是遭遇了教育主管部门的“安全潜规则”。
成都市教育局在今年暑期的通知中提到,学校要组织校外活动必须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批。成都有4所中小学校的负责人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组织校外活动特别是带有探险性质的夏令营,即便学校主动申请,一般都很难获得主管部门批准。省、市教育部门在接受采访时称,并未禁止学校组织夏令营。但是,“不能举办夏令营已成了潜规则。毕竟,出了安全事故,谁也无法担责。”一名学校负责人称。
知情人士称,去年,卫生部、教育部接连发文,要求甲型H1N1流感疫情病例较多的地区,终止学生集体活动、停办夏令营。通知中提到的“非必须,不举办”,成为各地在暑假举办学生集中活动时必须依据的原则。在实际操作中,一般的公益夏令营均被视为“非必须”,因此很难获得批准。至今,上述通知内容也未明确“废除”。
缺少经费也是一大原因
一名小学校长称,学校不愿组织公益夏令营,缺少经费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学校若向家长收钱,则可能遭遇家长投诉。因此,即便家长愿意出钱,学校也不愿办。对公益夏令营回归困局,省、市团委少年部相关负责人称,他们也希望组织各种公益夏令营活动,但考虑到学生安全、以及经费方面的不足,因此较少组织。成都市少工委相关人士称,他们很想组织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夏令营活动,但苦于缺乏经费,心有余而力不足。
业内人士:各方缺乏信任和理解 孩子被晾在一边
一名资深教育界人士称,公益夏令营的回归困局,折射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家长各方,在对学生安全问题上,相互指责但却不愿主动承担的现状。各方都知道合适的夏令营活动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很大帮助,有着共同的期望和诉求,但很多时候总是缺乏相互信任和理解。最终,孩子们被晾晒在一边。
相关机构:已开始重视并组织公益夏令营
昨日,杨加军等人正在筹备新一期的公益夏令营活动。杨加军称,每期公益夏令营原计划招收80名营员,但后来考虑到安全问题,每期人数缩减至40人左右。今天,又有新的一批“留守儿童”将在基地参加“携手明天,共同成长”公益夏令营。至于花费,杨称目前还没有详细核算。而在几天前,团省委领导班子会议刚刚讨论确定,计划在下周组织一批“留守儿童”,参加公益夏令营活动。“如果可行,以后可能会长期举办。”
目前,我们看到社会各方正努力让夏令营活动回归公益。(记者 孙鹏 实习记者 夏厦 徐群冠一 摄)
(本文来源:四川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