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自考新闻
正文
字体:

专家访谈实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08年4月28日

内容导读:
网友:十六大和“三个代表”以及时事政治的内容会不会出现在考试当中,如果有会怎么复习?

  李玉峰:对于这个问题,十六大和“三个代表”时事政治这两年考试情况来看,出现的机率并不是很大,大家不需要把精力放在这个上边,没有必要去花太多时间复习这个东西

  网友:老师请问我们国家的股份制度和资本主义的股份制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李玉峰:这是一个比较深的理论问题了,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这样一个角度,首先就是要把握我们中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而资本主义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首先区分这个,对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属于基本经济制度,对于股份制属于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的问题,也就是实现形式属于什么?属于具体环节或者是具体制度,所以来讲,区分清楚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区分清楚了股份制是什么?我们就不难区分我们国家的股份制和西方国家的股份制有什么样的区别,他们相同点肯定都是一种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资本的组织形式,这点没有区别,区别在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股份制不管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什么样的好处,因为我们教材中,到了一定发展阶段上,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展开,出现了股份制这种资本主义的企业组织形式,缓解了资本主义矛盾,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由于它是资本主义基本制度,或者是基本经济制度在实现这个层面上的一种变化,只能在实现层面上的变化,并没有超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允许的范围,从根本上来讲还是私有制。

  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股份制,看我们十五大报告所说的,股份制是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可以用,关键是看控股权把握在谁的手里,然后再来说股份制是具有公有的还有私有性质的,如果说控股权把握在国家手里,就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它是具有公有性的,如果是个人控股那就是私有性的,理解这个问题要首先分清楚在社会主义过程里边是国家自己控制还是私人控制,对资本主义股份制来讲永远是具有私人的性质。

  网友:垄断是否是评判资本主义不如社会主义的标志之一?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李玉峰: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就是这么一个问题,至于说垄断是否是评判标准的问题,这个不应该这么来说,这个命题应该是不成立的,因为从垄断的形成来看,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自由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一个东西,自由竞争引起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但是资本的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一种垄断,是一种自然的经济现象,这种经济现象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一种结果。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过去是原来的计划经济模式,没有市场经济,自然不会说像出现资本主义国家那样一种垄断的现象,但是现在我们来讲,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允许市场主体的资源竞争,到一定程度上,累计的话也会出现垄断,而这种垄断如果从市场另一个角度来讲是和资本主义国家一样是经济性的垄断。

  但是在当前我们中国还存在一种垄断叫做行政垄断,也就是由于政府在政策上偏袒企业,企业借助政府的权利独占某些国家的重要资源,在当前我们中国也是存在着垄断的,一样来讲,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垄断,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存在着垄断,因而你说垄断就不可能成为资本主义不如社会主义,因为它俩都有垄断的现象,至于说到资本主义不如社会主义的评判标准,资本主义是私有制,社会主义是公有制,这样才是标准性的东西,对于垄断这种,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不应该是评价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优谁劣的标准。

  网友:剩余价值为什么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李玉峰:货币转化为资本了,出现了价值的增值,我们在教材中理解是这样解释的,当出现一个流通过程之后,出现了价值的增值,G—W—G‘出现了价值增值,不可能在流通中产生,流通指一个双方,市场主体双方相互交换自己商品的行为,这种行为无论是等价交换,不等价的交换可能是某一次一个人占便宜了,出现了价格增值,但是从整个社会的交换情 况来看,这个人所失去的正是另外一个人所得到的,整个价值总量也没有发生变化,第二来讲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就是价值的增值,所以剩余价值是不能在流通中产生的。

  为什么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呢?离开了流通领域,对于一个商品货币的拥有者,我只是守了一堆钱,不可能自己生出钱来,不会出现价值增值,另外一个人来讲,有自己的商品,我不经交换,守着自己的商品,也不会变出更多的价值,所以必须通过交换才会出现增值的出现,因而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这是咱们教材中的一个,讲货币的一个阐释,如果更深层次理解这个问题,我们要把后面所学的知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把这个联系起来的话就更加容易理解这个问题,我们知道在讲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时候,看到在生产过程里边,劳动力的使用,也就是工人的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大于劳动力的价值的,所以说这个创造的多余价值是哪来的?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所以肯定不在流通领域。

  对于离不开流通领域,就可以看价值的增值首先是以流通领域劳动力商品的购买为前提,我买来了,在市场上把你雇来了就是一个流通的过程,同时来讲我生产出商品我得把东西卖出去才能实现生产中所包含的价值,剩余价值又必须在流通领域中产生,所以这就是我们回到原来这个命题上,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我们界定于后面讲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再来理解前面的货币转化为资本,可能对这个问题的把握会更加深刻一些。

  网友:《马经》的简答题是否集中在大纲要求理解的那部分内容?

  李玉峰:对于这个问题,咱们大纲后边的要求分了解、识记和领会,分了几个问题,对于简答题来讲,大多数是在领会题里边,但是一些简单的识记题,在以往的命题里边也是出现简答题的,因为识记题有的是第一第二第三是什么,对这个问题有时候也会出现简答题,但是大部分是在大纲的理解,也就是领会的那部分中。

  网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共通的一些内容会出些什么问题呢?比如说像股份制这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有什么经济形式?

  李玉峰:对于考试中出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共通的问题这种题型是出的相对较少的,因为就教材来讲,基本上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资本主义为主,从第一章到第九章都是有关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一些关系和原理,第十章来讲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社会的经济设想,想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共通的题是非常少的,基本上不会出。

  主持人:为什么资本家是以其耗费的资本作为生产成本呢?

  李玉峰:这个问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的那种特点,比如说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性质,我们知道资本家当他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部分,投入生产过程进行商品生产的时候,花费的是只是自己的成本,比如说我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不花费自己的劳动,不是钱投进去了不付出劳动,当他购买的可变资本的工人进入生产之后,只是作为资本家的要素在发挥作用。

  工人的劳动中在劳动耗费中形成了新的价值,也就是剩余价值,但对剩余价值部分,资本家不付一分钱这块,剩余价值这一块是资本家不需要花费一分钱的,资本家最后计算的时候,只按照耗费的资本,C加上V,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计算在商品生产上的耗费,所以在他们的眼里商品的生产成本也就是商品生产的实际耗费,如果用最简单的话来描述,工人生产出来的价值分两部分,可变资本是资本家付了钱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没有花费一分钱的,生产资本变成不变资本加上可变资本。

  主持人:什么是资本主义农业中的租金?

  李玉峰:这个问题主要是区分清楚地租和租金这两个概念,对租金来讲,指的是农业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向地主所缴纳的全部货币额,这叫做租金,租金的内容上看,除了地租以外,也就是说由农业资本家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之上的剩余价值,除了这个之外还包括由于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各项费用,一个费用好比说土地上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和利息,农业资本家租的地主的土地,可能有灌溉系统、农业设备,这个时候地主就把这块东西一块租给了农业资本家,农业资本家租土地的时候,不仅要缴纳地租还要支付折旧费,还有相应的利息,这是租金的一个部分的形成。

  另外一部分在某个情况下,租金还有可能包括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或者是农业工人的一部分工资,因为地主要求更高额度的租金的话,农业资本家有时候不得不把自己平均利润的部分作为租金交给地主,同时往往要克扣农业工人的一部分交给地主,因为地主要价太高了,所以农业资本家尽量满足地主的要求。第二来讲租金不完全等于地租,除了地租之外还包含由其他原因所引起的特殊费用,这是对这个问题的特殊理解。

  网友:老师,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李玉峰: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就是要了解,政治经济学是有阶级性的,主要取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社会生产关系的这个东西,把这个研究对象是有着严格的阶级性,因为都要从每个阶级的利益出发阐释观点,对于马克思利益来讲,工人获得的工资是劳动力价值,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是剥削关系,对于资产阶级学者来讲同样分析这个现象,他认为在生产过程里边资本、土地、工人是他们一块创造的价值,他们统统创造价值了,所以资本应该得到利息,土地获得地租,工人得到工资,这里面不存在任何剥削关系的,马克思认为你是剥削的,马克思认为只有工人的劳动才会创造价值,而土地、资本都不会创造价值,所以对于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从的立场出发,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表明了政治经济学是有它的积极性的,都要为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对于科学性,政治经济学有没有科学性,取决于它是否能够反映经济关系的本质和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如果能够正确反映了本质,揭示了客观规律就是科学的,对于马克思经济学来讲,就是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所存在的矛盾,并且从资本主义运动形式中发现能够消除这些矛盾的力量和因素,因而它是具有科学和真理性的,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既具有科学性同时又有阶级性,实现了两者的高度统一,能够做到这一点,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代表的是无产阶级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相一致的,同时发展的方向也是相一致的。

  网友:社会资本的再生产每年都会出题,这几年题目主要会集中在哪些方面了?

  李玉峰: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这个里边那八个公式,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三个,扩大再生产的条件实现的两个,扩大生产的是两个,一共是八个,一般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的,以简答的形式出现社会主义资本的再生产,往往是考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是什么?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再生产理论两个基本前提是什么?这往往是在这点上出简答题。

  主持人:这里有现场不少网友提到说,有些说老师快考试了,但我以前背的都差不多,在最后这几天如何分析,有的网友问,我上次没考过,大题无从下手,这几天怎么办?请李老师在最后的20天考前如何安排我们的复习呢?

  李玉峰: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同学来说,20天的时候你首先是要先把你的教材,把你的目录打开,你要看一下,每一章里边,我记住了哪些东西,没有记住哪些东西,首先要理清一个逻辑关系,当你脑子形成一个框架再去填空就相对简单了,再有一个好办法,针对前两年的试题,真题要做,然后再稍微下点儿工夫,看看真题,上次和大上次出是什么?把那些知识避开,做那些没有出过题的题目,这样效果会好一些,多做题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看一章做几道题,这样最好。

  主持人:谢谢李老师,我想我们的网友如果想仔细听一下李老师的一些关于这门课的串讲,也可以去华夏大地教育网李老师的串讲中学习这门课。

  网友:怎样认识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呢?

  李玉峰:对于认识二者的关系,首先是要我们理解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理解他们的概念是区分他们关系的最根本的东西,对于超额剩余价值,从它的定义来看指的是那种有一个资本家率先采用新的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使自己的商品价值低于了社会价值,但是卖商品的时候依然还按照社会价值出售商品,这个时候就可以比别的资本家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超额剩余价值。

  而相对剩余价值指的是那种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之下,通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的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的劳动时间,获得价值,这是它们的概念,理解它们的概念,我们知道每个资本家想赚的钱比别人多,于是要改变技术,所以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但是当某一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活率之后,比别的人赚的钱多,别的资本家会效仿它,所有资本就都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当大家的劳动生产率都一致了,过一些天有一些资本家又采用了新技术了,获得超额,所有资本家又跟着他都在提高,又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获得了相对的剩余价值。这个来讲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在每个资本家都在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这是它们俩的关系。

  主持人:谢谢李老师,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李老师的访谈就到这里了,非常感谢大家的参与,也感谢华夏大地教育网的大力支持,谢谢李老师精彩的辅导,再见。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