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SAT / AP / 高复新闻
正文
字体:

远离高校招生诈骗和黑洞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08年6月25日

内容导读:
小编的话近日,08年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已经正式展开,考生陆续拿到了自己分数着手选择中意的大学,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招生广告与招生宣传也接踵而至,我们特别制作了这期策划,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加强警惕防止受骗上当,并祝各位考生能够达成夙愿,考入理想学校。
【招生陷阱:“金钱改变命运”】
又是一年高考后 招生公司招摇: 20万就能上清华 普通生变身“华侨生”

   今年一本计划内指标办理难度较大,二本、三本没问题

记者打听到,有家北京联招教育文化有限公司(简称联招公司),被业界喻为“黄埔军校”和招生咨询业的“鼻祖”。该公司经过4年的运营,在全国已下设500多家业务办事处和加盟机构,据说资产已从2万元翻至2000万元。今年高考前,该公司举行“加盟大会”,面向全国招聘招生代理。据知情人介绍,该公司工作人员曾公开承诺,“只要考过400分,交20万就能上清华大学”。

连线“桃李芬芳”
只要交钱,普通考生可以变成“华侨生”、“艺术高校附中学生”和“运动员”
记者又找到一家“桃李芬芳”教育文化公司,总部在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据业内人士透露,该公司在2005年已发展了800多家代理商,为50多万名学生提供了咨询服务,其合作代理商最高创收达120万元。近日,记者以考生家长的身份打电话到该公司。负责人陈先生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在北京、上海、武汉、西安等地的高等院校都有合作关系。他声称在武汉与之有合作的高校就有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   >>>详细   

又是一年高考后 招生公司招摇: 20万就能上清华 普通生变身“华侨生”

 轻信中介被骗15万 家长怒揭高招骗子画皮

    “ 交20万元保证孩子上本科一批。”这是当前社会上一些“招生代理”、“招生中介”信誓旦旦的承诺,他们都声称自己可以搞到所谓内部招生计划指标,这让不少高考成绩不理想的考生的家长心动。这些“招生代理”真的如此神通广大吗?请听一位学生家长讲述被骗走15万元的全过程。 去年7月,山东新泰考生家长张志锋(化名)轻信了招生中介的话,结果孩子不仅没有被中介承诺的高校录取,搭进去了15万元血汗钱,而且孩子还因此耽误了其他批次的录取,只好复读。6月22日,张志锋向本报记者披露了被骗的全过程。  >>>详细

【招生诈骗:常用手段大盘点】

 教育部提醒:考生家长应识破五种高招骗皮  
    第一个是混淆各种不同类型,以招生来蒙骗考生和家长。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认识上的盲区或者误区,故意混淆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和普通高考的的区别,他们一般都是采取花言巧语,声称只要肯花钱,就可以上大学,甚至可以上名牌大学。 第二种形式就是打着自主招生的幌子来骗取考生和家长的钱财。 第三种形式是假借定向招生的名义进行诈骗。有一些骗子对考生家长吹嘘自己和什么大学有关系,可以搞到定向招生计划,只要考生和家长出所谓的定向费就可以录取,以此骗取钱财。 第四种形式是利用录取信息进行诈骗。 第五种形式是吹嘘自己神通广大,可以拿到内部指标,甚至冒充高校招生人员,说计划外指标可以加分录取,索取指标费。        >>>详细

 

三种招数 :利益驱动“校企合作”  多种招数卖生源

招数一:公司毛遂自荐,学校提供方便。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每年的2、3月份,许多招生代理公司会带着专门制作的招生方案,主动找到高校寻求合作。   
招数二:抛出回扣诱饵,教师学生齐动员。在招生代理公司和学校的共同“动员”下,许多高校的学生和教师都加入了招生代理的队伍。以北京某知名民办大学为例,学校在每年6月份左右,会动员学生利用暑假时间替学校招生,学生每为学校招收一个学生,所得报酬是500元—1000元;而教师也会被布置10到15个的招生“硬任务”,所得报酬从事先预支的费用里支付或扣除。 
招数三:公司重金购名单,学校自然增生源。面对激烈的生源大战,早在每年3、4月份,有些民办高校就委托招生代理公司在各地搜索生源,这些招生人员往往采用“全面撒网,重点捕捞”的方式,也就是先把全国民办和公办职业中专、高中的学生全部摸查一遍 

 
三种手段:利用考生和家长心理 虚假宣传花样翻新

手段一:不惜重金宣传,精心印制简章。许多民办高校为招揽生源,在宣传上不惜重金投入。在招生代理公司的网站上,往往可以看到许多民办高校声称有一流的教学设备,校园环境优美,而且印刷有精美的招生简章,致使许多考生和家长被误导。
手段二:虚假承诺就业,模糊文凭性质。有的民办高校招生简章上写着“保证100%高薪就业,保证在北京安排工作”等字眼,颇能吸引家长和考生的眼球。而事实上,这些学校对学生的就业并没有给予太多的指导和帮助。
手段三:吹嘘办学条件,夸大师资力量。有些学校办学条件本十分简陋,却声称自己拥有一流的办学条件,一流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室。有些民办高校的招生简章上写着“学校拥有一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的知名教授和专家组成的师资队伍”。

【高校招生: "黑洞"不堵"中介"骗局难除】
      各地高校招生工作相继开始,一些所谓的“招生中介”又在四处活动,从急于让孩子入校的考生家长手中骗取钱财。细加追究不难看出,这些骗行大多与高校招生中的腐败和不规范做法有着不清不白的关系。正是一些高校和招生人员花样迭出的招生“黑洞”,正是他们与非法中介的某种“合作”,让招生骗子有机可乘,有利可图。
“招生代理”被叫停的背后:陷阱多 监管漏洞

“黑洞”之一:单独招生。艺术和体育等类特招、小语种、保送生等本是高校选拔特长人才的重要途径,而今却成了一些高校招生人员权力寻租的“捷径”。
“黑洞”之二:私设“小计划”。有的高校在教育部批准的招生计划外私设“小计划”,伪造地方招生部门的整套录取手续,待学生学业完成要就业时才被用人单位告知“派遣证”也是假的。
“黑洞”之三:附“名牌大学”之名。一些知名高校办了一批附属院校以为赢利之道,这些学校往往鱼龙混杂,有的只能发自考文凭。
“黑洞”之四:调剂指标。为在生源好的地方多招生或为平衡地区招生量,高校往往规定机动招生人数或补招,这些指标在一些地方又成了可买卖的“商品”。    >>>详细

热点辣评:为什么高考招生骗子那么多
    在刚刚恢复高考的时候,玷污高考招生的传闻很少。而现在高考招生骗子多,是伴随着“高招腐败”产生的社会怪胎。换句话说,现在高考招生骗子多,恰恰反映了现在高考招生中存在诸多问题。从揭露出来的“高招腐败”现象看,可谓五花八门。 >>>详细
今年高招还会“分不够,钱来凑”吗
    近些年来,每年高考前后,都有一些中介机构,以“只要交一定数额金钱就能帮忙上重点大学或本科院校”的广告,骗取学生和家长的钱财。而一些家长出于望子成龙的急切,也就轻信这种“分不够,钱来凑”的鬼话,被骗上当。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通过中介或违规违法方式录取的学生,将不予学历证书电子注册。这意味着学生拿不到国家承认的毕业文凭。据悉,去年全国有近3万名学生因为不符合录取要求和注册要求而未被进行电子注册,他们大多是被中介机构所骗。   >>详细

【高校招生:黑洞不堵中介骗局难除】

曝光11种高招诈骗手段
骗术一:谎称自己是院校招生代理,掌握录取指标,只要交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办理录取手续,专科分数甚至更低的分数也可以录取上本科。
骗术二:冒充高校招生人员,明示或者暗示可以帮人上大学。
骗术三:谎称与学校领导和招办人员有“特殊关系”。
骗术四:声称握有“小计划”。
骗术五:声称占用“外省指标”。
骗术六:声称可“特招特批”。
骗术七:谎称“内部指标”。
骗术八:号称“自主招生”。
骗术九:以定向、委培之名,向考生许诺可以降分录取,骗取定向培养费。

教育部六大举措监督高招工作 严格执行回避制度
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监察局综合执法室主任来启华表示,纪检监察部门要从六方面在高校的招生工作当中起到“保驾护航”的责任,监督招生部门和招生的工作人员是否正确的履行他
这六个方面为:一个是集体决策,也就是说在招生工作现场,有招生学校的领导、有招生工作部门,还有纪检监察部门的同志。对招生的重大政策、录取分数线,包括入学的条件以及预录取名单最后的确定、学生最后的录取等在这方面我们都有完整的集体研究,集体决策的制度,这也规范了招生工作,避免了暗箱操作的问题,避免了个人违规操作
教育部:严肃招生纪律坚决杜绝权钱
教育部学生司司长林蕙青今天在教育部举行的发布会上介绍了高招录 实施“阳光工程”的有关情况。 林蕙青介绍说,今年的主要工作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大力推进招生信息公开的制度化。
二、严肃招生纪律。坚决杜绝权学交易、钱学交易。教育部发文重申招生人员严格执行的规定。
三、出台了新的举措,进一步积极维护考生合法权益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