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简介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08年5月15日
内容导读:

历史
南京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省属重点建设的多科性大学,由南京化工大学、南京建筑工程学院于2001年5月合并组建而成。南京化工大学的前身可追溯到1902年建立的三江师范学堂,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金陵大学、南京工学院等历史时期,1958年从南京工学院分出建立南京化工学院。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95年4月更名为南京化工大学,1998年7月由化学工业部管理划转归江苏省管理。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同济医工学堂1915年创建的附设机师科,历经同济高级职业学校、同济高级工业学校、南京建筑工程学校等历史时期,198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并定名为南京建筑工程学院,1997年通过了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199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0年2月由建设部管理划转归江苏省管理。南京工业大学成立以来,学校办学规模得到扩大,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以“大化工、大建筑”等优势工科专业为主,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医学等专业门类兼备的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初步实现了建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多科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
学校概况
学校目前有模范马路、江浦、浦口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近4000亩。现有20个学院,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5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3个工程硕士授予领域,近60个本科专业,跨工、理、管、经、文、法、哲、医8个学科门类,具有留学生招生资格和教授审定权。目前,在校留学生、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等各类学生人数近25000多人,其中研究生3000多人,图书馆藏书150余万册。
师资力量
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优良的办学传统使学校人文荟萃,名家云集。现有教职工2470余人,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的教师近60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共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军工“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委员会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博士生导师60余人,硕士生导师400余人,还特聘了20多位国际著名学者为兼职教授或荣誉教授。
科研状况
学校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拥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技术推广中心1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9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1个,省重点学科4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并拥有国家建筑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国家建筑工程勘察乙级资质和国家建设工程监理甲级资质。近年来,学校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2600余项。一大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与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项、杜邦科技创新奖1项、刘永龄科学技术奖1项。
发展目标
学校将立足江苏,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以集成创新的理念和“生态型、园林式、数字化”的校园特色,到2020年左右,建设成为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教学型理工大学。
院士风采
欧阳平凯 教授,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中共“十六大”代表。我国生物化工学科知名带头人,担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世界化学工程联合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先后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美国杜邦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获“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多种荣誉称号,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时钧(已逝) 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化学工程专家,我国化工高等教育一代宗师。他一生从教,甘为人梯,从“娃娃教授”到耄耋学者,把毕生的经历奉献给了培育造就人才的辉煌事业。他的学生遍布海内外,仅两院院士就有十多位之多,无愧为桃李满天下。他在化工热力学、膜分离技术以及吸附、干燥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2年5月化学工业部特授予他“全国化工有重大贡献优秀专家”光荣称号。1998年荣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唐明述 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几十年来,对影响混凝土工程寿命的“碱-集料反应”课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在科学理论和工程应用方面获得了重大突破,创建的砂、石碱活性快速鉴定法在国际上被称为“中国法”,现已分别被列为法国国家标准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创建的碱碳酸盐反应活性快速试验方法被列为RILEM标准。所研制的MgO延迟性膨胀混凝土已成功应用于多个水电工程,解决了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裂缝问题,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研究成果获得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1991年教育部科技进步甲类一等奖等奖励,并被应用于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岭澳核电站、江阴长江公路大桥等大型国家重点工程。
徐南平,男,汉族,1961年4月生,安徽桐城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膜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教育部省部共建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膜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在合肥工业大学无机化工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1982年9月至1985年4月在上海化工研究院无机化工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并留院工作,1986年2月至1989年12月在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并留校在化学工程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93年5月晋升为教授,1995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96年10月担任研究生处处长,1999年5月任南京化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2001年12月起任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先后于1994年以客座教授身份赴美国匹兹堡大学从事合作研究,1997年以顾问身份赴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访问,2002年作为JSPS访问学者访问日本。 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