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SAT / AP / 高复新闻
正文
字体:

如何区分新增专业与新兴专业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07年2月26日

内容导读:

  近年来,“新增专业”与“新兴专业”这两个名词随逐年激增的报考人数,频频出现在每年的一些招生资料中,成为高校招生的一种流行元素。表面上的一字之差,含义却相差甚远。

  纵观高校新设专业,北大、清华、北师大等传统的综合性院校新增的专业较少。如北京大学,2005年该校仅新增一个“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培养“高、精、尖”方面的专业人才)。相比之下,很多专业性的学校成为新增专业的主力院校。北京高校中,中央财经大学新增6个专业,列北京部属高校新增专业榜首。尽管传统的综合性院校新增的专业较少,但亮点不少,如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传统文科名校,新增物理学和化学两个理工类专业格外引人注目。

  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新增专业和新兴专业这两大“流行元素”:
  
  新增专业有两种情况:

  一是实力较强的高校结合自身优势,根据对社会需求的预测,创造性地在全国首次开设的专业,即该专业是在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中首次出现,其他高校所不具备的“全新”专业;

  二是某所高校在本校历史上从未开设的新增专业,但并不排除其他高校已经设有此专业或相关的专业方向。在2005年新增的2442个专业中,有26个“全新”专业,如中国传媒大学推出的“照明艺术专业”,上海大学新设的“会展艺术与技术专业”,上海音乐学院设置的“音乐科技与技术”等。

  而新兴专业多是应社会及市场需求而设置的,由于此类专业的就业前景被看好而受到考生青睐,如物流管理、动画、影视学、艺术设计、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学、社会学等专业。这些专业设置时间一般不长,但从长远来看,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新兴专业中,一些文科专业如公共事业管理、物流管理、艺术设计等专业持续保持着良好的就业势头。目前新设“公共事业管理”、“物流管理”、“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分别有47所、34所、57所。

  新增专业与新兴专业也存在交叉情形。如日语、韩语等新兴专业,在2005年全国高校新增本科专业中,就有30所高校开设了日语专业,包括廊坊师范学院、大连海事大学、天津商学院、华东政法学院等。

  另外,在2005年教育部公布的新增专业中,出现某些专业相对比较集中,如近年比较看好的网络工程、物流类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开设的院校比较多。在管理类的新增专业中,我们也发现其“专业细化”的特点,授予管理类学士学位的专业在今年新增的专业中几乎占了“半壁江山”。
 
  细观新增专业和新兴专业,大致存在两类:

  一种属“时尚”类。这种专业是近几年根据社会需求增长而开设的,名称新,数量少,具有开拓性和试行性。如南京钟山学院开设的“电子竞技”专业(该专业毕业后主要从事电子竞技项目的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和网吧经营管理等职业)、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的特许经营管理专业、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的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华东师范大学的言语听觉科学专业等。这些专业因其方向特殊,人才奇缺,就业前景相对看好。

  一种属发展类。这些学科是在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才逐渐成长起来的,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生命力较强。 “发展类”学科多具备双重学科背景,多数是在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创新和衍生而来的,属于交叉学科,如知识产权专业,属于相关知识产权的法律专业和金融学等的交叉;金融工程专业,属于在金融学和工程学的基础上进行交叉。这些学科厚基础,宽口径,学生的就业相对较广。

  四点建议和看法

  那么,如何选择新专业、在选择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新专业的选择切勿盲目追求时髦

  很多新专业名称非常新颖,比如金融工程、生物信息技术与管理、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等看上去很时髦的专业名称,很多学生看着名字时髦就盲目报考的现象很常见。考生和家长应该多了解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就业方向等,同时也要考虑考生本人的志趣和爱好。目前不少专业文理兼招,比如金融专业。理科考生究竟希望从事科研,还是做一个金融分析师,要仔细考虑。

  二、重视质量

  尤其在面对一些较“偏”和“专”的新专业时,如“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属工商管理类下的一个高职(专科)专业。同时,不要忽视学校行业背景及培养目标等综合因素的考察,这与将来就业有着密切关系。

  三、分析就业趋势

  新专业的热门并不能代表未来职业的趋势。对于新专业,考生应有一个对其生命力的基本判断。

  四、慎重权衡

  个别高校为求“学科齐全”而开设新专业。如农林院校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理工院校开设网络新闻传播专业,选择此类新专业需慎重考量。

 

 

热门标签: